许久前,母校的老师来信要我写一篇关于读书的小文,说是要登在校刊上,为学弟学妹们借鉴参考之用。一听这,心生惶恐、忐忑和不安,有如履薄冰之感。不曾读了几天书,也不曾读过几本书,却在此大谈读书之感想,真是有些自不量力的。既已应允,便不得不从之,谨而慎之地略写几点小悟,仅作茶余饭后的戏文,借用老舍先生的话表达写此文之心境:“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
论读书的方法
但凡读书人,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都会自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各位大家们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自己关于读书的所思所感。如老舍先生在《我的读书方法》中说到:“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老舍的笔墨总是带着孩子的俏皮,又不失长者的风趣,读来还颇生“真是那么回事”之感;又如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便又是另一种读书方法。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曾国藩先生的读书方法,他说:“读书要‘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这有板有眼的读书方法,甚是苛刻了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老舍先生的读书法。若真论读书之法,愚以为如“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且各有各家的做法,炒的、煮的、蒸的……自己欢喜就是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才好。一旦套上了枷锁,便失去了以读书来愉悦自己的本意了吧。但那些为了应付考试的书,也是不得不下苦功夫的,一定要细细读来,认真地记在心头,才不会在考场上紧张得手心出汗。
论读书的意义
关于读书的事,从古至今,大家们说得太多了,一介书生都谈不上的人还要在这里费上些口舌,真如蚍蜉撼树。关于读书的事,我还是想和学弟学妹们谈谈 “关于要多读点书的问题”。如果要问我,活到现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让我悔到肠青的事,便是在学校那个无忧无虑的那个最适合读书的环境里,没有好好地多读点书。现在工作忙起来,真是如被抽打的陀螺,不转也由不得自己。然而想静下来读点书,也仿佛作了一个“偷儿”一样的,从时间老人那里窃一点时间来读一读;又或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已累到无力,见到床那如见上帝一样,没过一分钟便呼呼起来。有时候,真的很想再回到学校里去重新再念念书,在修整得漂亮的操场上跑跑步,在藏满经典图书的图书馆里坐上一整天。记得陆游曾说过:“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现在我是不仅经历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恨之痛,更因为没有多读点书,欲事不知如何解决,又经历了经事之时的难。倘若能够在学校里多读些书,多知会一些事理,多明白一些道理,或许人生之路走起来便会平坦些,至少不会给自己添太多堵吧。杨绛先生有一句话深得当下很多年青年的同频共振、心生共鸣,她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这位钱钟书先生眼里最贤的妻和最才的女,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她饱读诗书后的感悟,怎不叫人心生敬畏,仿佛一语道破了我们这些年青人因不读书而产生心生困惑的根源。
活到老,读到老
人生苦短,我总是在想我们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我们是否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虽说经历都是财富,在人世间走一趟还真是不容易,不愧对父母生养之恩才好。于是乎,开始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才发现要去做的事情,想去经历的事情实在太多,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一辈子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别总痴望着鱼和熊掌兼得。在这样的遗憾之下,愚以为唯有读书能够让我们的思想更加饱满、让生命更加充实。若再过些年,再问我活到现在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或许,我还是会说后悔在学校里没有多读点书。而对于这个耿耿于怀的悔,我虽一直在补课,却总觉得这课是这一辈子也补不上了的,但誓要活到老,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