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为了给未宝选择合适的幼儿园,我曾穿梭于广州各个幼儿园之间,这些幼儿园有主流的公立幼儿园,也有那些“高大上”的私立幼儿园。我的目的就是想了解这些幼儿园的教学理念,看看他们到底厉害在哪里?对我教育孩子有什么帮助。
我看过的幼儿园少说也有十多家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老师都会强调:学龄前的孩子要学会三件事情,这三件事,远比孩子学会任何技能,要重要得多。是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我被触动了,下面就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三件事情是什么。
学会准备
有老师说,现在所有的家长都想培养“天才儿童”,恨不得从孩子出生开始就能认字、学英文,认为只有这样孩子以后学习成绩才会好。但他们却没想过,想要 孩子学习好,首先要把“硬件基础”——身体和头脑准备好。这些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上学后即使你给孩子找最好的老师,他也不可能学好!
这里说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部分:第一,身体准备好,能够保持坐姿正确。第二,头脑准备好,愿意积极参加活动,遇到困难会自己思考或者寻求帮助,能听从并且遵守游戏规则。对于坐姿正确,我参观了很多幼儿园才知道老师的用意,很多孩子都是“自由”惯了的,包括未宝也是一样,一开始坐在椅子上,“坐没坐相”,并且没坐多久就想下来。
之前未宝上早教,老师都会提醒:脚在哪里?放地上了吗?手在哪里?放在桌上了吗?身体在哪里?坐笔直了吗?好,我们准备好了,要开始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未宝的姿势明显好了起来。专注力也提高了许多,真心可以坐下来专心玩玩具了。
学会负责
有很多孩子上学后没有父母监督就不写作业,因为磨蹭上学总是迟到,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孩子的家长本身就不重视,认为孩子上幼儿园不是正式课程,迟到与否并不重要。久而久之,孩子自己也觉得迟到无所谓了,也不懂得为自己负责。因为他的所有起居学习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反正不吃饭会有人追着喂,玩具玩了就丢,反正有人帮他收拾,家务更是不用沾边。从小到大,孩子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体,需要为自己负责。这种思维模式一直伴随着他上学,亲子关系也就演变到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地步。家长越做越多,越来越累……
因此,在学龄前,要让孩子学会第二件事情,就是为自己负责。要做到这一点,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能够做到不越界、不包办替代,除非孩子做不到,自己主动寻求帮助。
未宝在两岁多的时候,也是每天玩具扔得客厅到处都是,尽管我一遍又一遍的催促他要自己收拾玩具,他却自顾自的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会我。终于有天还是觉得不能让他这样放肆下去,直接告诉他,如果在规定的三分钟内,还没有收拾好玩具,我将直接把这些玩具丢到垃圾桶,并且以后不会买新的给他。未宝以为我开玩笑,依旧无动于衷。直到三分钟后,我不打招呼的直接将这些玩具丢到门口,准备关门的时候,他才急急忙忙的过来,说他要自己收拾玩具。第二次以后,只要我再告诉他玩具要收拾好,便再没有二话,一分钟之内绝对会过来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小,却能够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孩子,今后才能对学习产生自发、自觉性。让他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也不是老师的事。
学会尊重
学龄前的孩子需要学会的第三件事,就是尊重。也就是,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从“个人”逐步过渡到“社会人”。
现在家里基本是都是父母二人,加两个老人,再就是孩子,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小霸王,可以随意指使爷爷奶奶做事,而且不用说谢谢。口渴了有爷爷倒水喝,见到喜欢好吃的、好玩的,都是他的,要是谁吃了,他不开心就要发脾气……孩子这些表现也许在父母,在家人眼里并不算什么,但在别人看来,却是没教养、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表现。
孩子上学后,其实学校也是个小社会,是他们真正开始接触的真实的“社会”。在那里,他需要知道:不能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玩滑滑梯需要排队,玩具要轮流玩,吃的东西要分享……要明白,受到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不小心撞到人要说“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这些看似简单的社交礼仪,却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开始。
与其等到孩子上学后才开始教这些社交礼仪,还不如从学龄前就有意识的培养他学会尊重,包括尊重他人,尊重动物等。
家长要把教养孩子的过程看成一个连续的阶梯,而不是分散的点,每一步都是循序渐进的。其实家庭教育是贯穿孩子一生的,是一步一步持续影响孩子的。大部分时候,家庭教育会比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成绩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当孩子变得独立有担当,又有涵养的时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