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承载不了太多的情感
毕竟纸那么薄,铅字那么重。
——题记
喜欢听笔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习惯闻到墨的香气儿!诚然,还是喜欢用这种很古老的方式表述一些平时不为外人道也的情绪,没有确切的对象,那就都是写给自己。每每要用信纸给某个朋友写点东西的时候,总有一种深深的仪式感!钢笔加上墨,桌子收拾干净,把信纸铺平,洗了手,端正座椅,然后开始娓娓道来,往往结束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两个小时,时间,还是不经用啊!对于写好的信件,会用信封装好,但是不一定会寄出。之后它散落于我物品的某个角落,也无人知晓。至于信里的内容,更是写完就忘记了,权当一种不必要的乐趣罢了!
尘世不过一场繁华后的狼狈
当然,也有寄出去的信,一般不会特意去邮局,大部分是随着某些寄出的物品,将其夹杂于中。给老爸寄过,他也从来没提过,还是不要说的好!因为内容已不记得了,大概是写了些煽情的话,也不知道年轻时写字好看的老爸,会不会觉得他女儿的字太丑?只是那次老爸主动给我打电话说,寄的东西收到了!在那之前寄回家的东西,往往是我打电话询问。老爸,本就是秉性话少之人,不太会表达感情琐碎的他,行动是最有效的说服力。我想,我是能理解他的。
之前有过一个笔友,不过这两年已经不再联系了。我们只有彼此的邮箱账号,别的一概不知,很有默契的都没有提及过要记下别的联系方式,比如QQ、电话、微信等,有的东西需要保持距离,才能有更深层次的相通感吧。
姑且就叫他S先生,S先生出门旅行后会用邮箱给我发旅途的美景和他的感受,从他措辞里看得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用词谨慎的他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紧紧缠绕在了一起,鲜有幽默。一个七零后的国企工作干部,也是难为了!人到中年,对生活和世俗都有了自己的一套观感,很难改变;对当下年轻人的种种生活态度颇有担忧;言语中透露着对我的谆谆教诲,一点也不失于我老妈的唠叨;他称呼我为他的“忘年交”,真的是受之有愧啊!他一直说,想去我大四川看看,后来去了九寨沟,在之后就没了联络,后来又发过一次邮件,无人回复,愿他一切都好!
岁月静好,若目兮盼
信息时代,我总觉得很多东西很虚无。人与人的沟通与联系、搜索引擎的普及与推广、知识结构的纬度与次元……虽说给人的方便越来越多,可人的思维越来越固有化,“效率”让人很抓狂,慢生活,成了奢侈品。
孤独,成了喧嚣中无处安放的浮萍。热闹的是朋友圈,孤独的是每一个ID背后那双在黑暗里的黑色眼睛。在《中国好歌曲》的舞台上,偶然听到了一首RAP《刷刷刷》,创作者是个大学生,他就现在大多数人的人际交往状态——刷朋友圈,写了这么一首神曲。有一句歌词记忆很深刻“刷 刷 刷,我的朋友圈”!前几天过年很流行“抢红包”,很多朋友都说,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每个人都在专心“咻一咻”,大过年的,好不容易回去了,为什么一定要把时间都浪费在手机上呢?暂且不去说别人,我们部门的年夜饭,正是在这种“红包”的氛围中搞起来的,往年都比较平常,今年却有了点热闹!看来我们都比较现实(功利心),我们也不现实(活在当下)。
联系人有很多,我们却只能玩群聊。我们都不大会说话,一不小心却又会伤了别人,所以各种表情包代替言语!距离远了,我们都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聊聊,打个电话都像是在走程序,每天游离于各种App之间,机不离手!生活,好像很无聊,人们,好像都过得很累!
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好,心理的自我调节就显得越发重要。美国是发达国家,也是心理学领域成就显著的国家,案例多了,研究人员多了,重视程度也就上去了。(因最近在学心理学,很多的心理学代表著作都出自美国人之手。)
静下来,慢下来,写一页文,寄一份念。
2016.2.13
PS:把微博的文章放进来,算是留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