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的产品形态,
从最早的BBS、QQ群、百度贴吧、豆瓣、
SNS,以及现在的微信群、部落等,
一直在演变进化中......
社群形态
根据社群产品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聊天社群。
这种以qq群、微信群为主,
主要功能就是聊天,交流信息,分享内容。
第二种:论坛社群。
基本产品形态就是论坛形式,
有管理员,有规章制度,等级制度,积分制度等等。
第三种:“老师”社群。
将意见领袖或者某项技能聚集,
供用户学习到知识,积攒人脉。
三种类型的社群,组建的门槛一级比一级高,
对组建者的运营能力也是一级比一级高。
很多优秀的IP、创业项目都是先从微信群、QQ群开始,孵化一个点子,积累种子用户,转而再去大的论坛获取用户,逐步打造成一个产品雏形,最后升级独立,变成一个App或者一部电影。
社群的运营模式
聊天社群,有一个很明显的生命周期,
创建的时候热情高涨,等活动结束了,
广告出现了,人们开始“屏蔽”,
最后,这个群,基本上就死掉了。
第一种:聊天类的社群
目前运营最多的是做案例分享,
比如邀请某个大公司的运营总监,
给大家复盘是如何从0做到1000万用户的,
把媒体、大佬都邀请到一个微信群里面,
通过语音、文字、图片等形式,
做一场创新的发布会。
聊天类社群的运营,
最需要注意的就是立规则,
所有人进来的时候就要说明,
这个群禁止发广告和发微信公众号类的文章,违者踢出本群。
对于违反规则的群友,要零容忍,这样长期下去,
大家都会知道这个群平时是没有人在里面闲聊和发广告的,
有活动的时候,会热闹一阵子。
大家不用屏蔽,没有赶上直播分享的群友,
后续也可以“爬梯”来回顾以前的内容。
第二种,论坛类社群
本身就是一个论坛,
需要很多管理员来运营和维护。
论坛类社群的运营核心理念是“内容靠情感,活动靠诱惑”。
那些明星、八卦娱乐、电影、情感类的论坛,
靠的是持续不断的内容和八卦在维系粉丝关系,
标题党、恶搞的图片、盘点类的文章、投票pk等等形式的内容,
往往是论坛类社群粉丝喜欢的内容形式。
对于一些互联网、数码、地区类的论坛,
更多的需要靠活动、奖励来维系粉丝关系,
通过一些活动诱惑,来提高粉丝的活跃度。
论坛类社群,管理员有很大的权限,
掌握着流量分发权,可以给内容置顶、推送或者删除,
管理员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分发权,来提升社群的运营能力。
第三种:“老师”类社群
核心是意见领袖,
你的社群有多少牛逼的人,有多少牛逼的干货,
决定了你的社群有多少用户,以及能挖掘多少价值。
“老师”类社群的运营技巧,一是抓住意见领袖,二是线下活动的运营。
2018年,哪些社群还有早期红利?
如今,百度贴吧、天涯、豆瓣、陌陌群组这些社群,
早期红利基本上已经丧失,
你再去申请注册一个新贴吧,新豆瓣小组,流量几乎没有。
BAT的社群产品,目前除了百度贴吧,
还剩下阿里巴巴的手机淘宝社区圈子、腾讯的兴趣部落,
这两个目前还处在红利期。
【手机淘宝社区“圈子”】
上线时间不长,目前还在内测阶段,
阿里自己开通了99个圈子,
覆盖品牌圈、美丽计划、我爱运动、母婴、兴趣部落、数码6个大类。
所有淘宝用户需要在社区签到打卡,
同时去喜欢的圈子孵化5天小神龙,才能得到发言权。
有了发言权,需要积极的在圈子里面发言互动,
才能去申请成为这个圈子的圈主,也就是管理员。
目前这99个圈子,
大的圈子的粉丝已经接近千万,小的也有上万粉丝,
而产生的内容,阅读量曝光量平均都在几万,高的上百万。
手机淘宝的圈子,
一开始就是个商业化的产品,
后面对接的淘宝商品和店铺,
为社群的运营提供了很多内容和活动激励,
运营起来不是难事。
如今,最早的一批圈子里面已经孵化出了一个“BIG”圈子,独立出来成了一个App。
【兴趣部落】
上线有2年时间了,是手机qq旗下的社群产品。
最早的一批内测部落,
一般都是两个字,
大部分粉丝数都在三百万以上,
过千万的部落也有几十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