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母和解是我成长一大事。”
文丨一先生
2018年01月29日
一。
我是个典型的不念家的人。
上小学时,我总是要拖到学校门卫大叔赶人走,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学校。
上到初中,在周末正式放假前,我总会和同学三五成群地跑去网吧玩游戏直到肚子饿了才蹑手蹑脚地回到家中,并以搞值日的借口忽悠我妈。
到了高中,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就算是周末的半天小假期,我却更愿意和同学去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火锅而不是回家。
到了大学,长时间呆在外地的我,才发现自己也是个念家的人,或许从前所谓的不念家,是因为从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开过家。
并且我对家的情感也始终抱有一种矛盾的情绪。
正式放假前,路过小损友的宿舍,他边哼着歌曲边收拾行李。
他要回家了,脸上写满了快乐与期待。
可是三天不到,他的朋友圈动态就写满了回家的无奈。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在家里呆久了,就会被家人嫌弃,为什么总是呆在家里;
但是出去的次数过于频繁,又会被责怪为什么不黏家,回家的意义何在。
他最近的一条动态写道:“回家了,但我想去上学了。”
今年的寒假我还没有回家,但我从几个朋友口中得知他们对家的态度。
二。
胖子李,我的新媒体朋友。
我知道长时间和父母相处会有各种磕磕碰碰。
所以今年一放假,我就选择了实习。
我们当地有一家书屋很有名气,但没有人帮他们做公众号运营,而我正好接触这个行业有两年了。
于是在放假前我就和书屋店长达成协议,帮他们做公众号运营管理。
这样的话,我既可以有一份工作,也可以让我爸妈觉得我没有因回家而虚度光阴。
我觉得父母是想念我们的,只不过情绪这种东西善变,很快这种想你的感觉就会转变为对你的一种期许。
你觉得你回家就是休息打游戏吃吃喝喝睡觉,但他们更愿意看到一个有目标的你。
所以在这种碰撞中,就会产生一种激烈的矛盾。所以我选择在外兼职一份工作。
这半个多月的休息,我给书屋做运营,带好他们的小编,我既可以增长经验,也会使我爸妈看到一个算是比较努力的我。
这个社会本身就是需要看结果的,爸妈也不例外,我觉得长时间呆在家或是长时间在外浪,肯定会与父母产生矛盾。
因为回归到本质,你确实在给外界传输着自己很颓废的信息。
所以不如找点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在上述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也许爸妈对你的态度就改变了。
我现在吧,一样会去看电影吃火锅逛街,只是因为手头上有自己的事情做,并不会出现长时间呆在家或是在外滞留的情况。
能在两者间找到平衡点,和爸妈的相处也就融洽了。
三。
小损友的朋友小二哈。
一个比较特别的女生。
我是艺术生,大学读的是广告专业。
高中毕业在家里窝了快一个月,爸妈知道我想彻彻底底的休息一会,所以也没有说我什么。
可是我发觉我所谓的累,也只不过是读个书考个试罢了,这和需要养家糊口的爸妈比起来算什么呢?
你有没有发觉,我们要是总呆在家或者经常和朋友出去玩,我们认真的想一下,我们真的喜欢这样的自己吗?
为什么会浑浑噩噩地留在家?为什么会经常想着和朋友出去?不就是因为回到了家,瞬时间没有了一种对生活的希望了吗?
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外出兼职,除了晨运,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呆在家里。
我把画架搬回家里。
我把曾经在画室连续画画的状态带回了家,只要一有空,我不再打游戏看剧。
一段时间过后,我就把作品发到画室的公众号上,随着作品量的增大,逐渐有人找我约稿,画室里的老师也邀请我去画室兼职带学生。
整个假期下来,我都都过的很充实。
至于你说的"在家呆久爸妈嫌,在外浪久爸妈怪"好像在我身上没有体现。
因为我感觉在还是衣食无忧的状态里,爸妈对我们有所要求是正确的,虽然我爸妈从不怪我,但我感觉家里人对我们的爱也不是理所当然的,总得做点什么。
这也算是对自己负责吧。
四。
我第一次念家是在去年中秋节,这是第一次没和家人呆在一起过节。
我最想我妈的一次是在在上海外滩一个人跨年,我踱步在陈毅公园里,最终抵不住对家的想念,拨通了我妈的电话。
或许几天后我回到了家,还会涌起一阵“我回了家,可我想上学”的念头,但我会硬性地把这个念头打压下去。
因为再过几年,我会连上学的机会都消失掉。
以上,晚安。
“ 回 家 ”
主编丨一先生
梦想是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但因为八百度散光加近视
一腔热血只能转化为笔尖的一撇一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