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时候,你怀念从前日子。可天真离开时,你却没说一个字。你只是挥一挥手,像扔掉废纸,说是人生必经的事。酒喝到七分,却又感觉怅然若失……”
每逢六一儿童节,我一定会听S.H.E的《你曾是少年》这首歌,一边听一边泪流满面。说不清道不明,只是仿佛觉得这一刻,自己回到了孩童时代,许多回忆席卷而来:因父母没给买心爱的玩具而嚎啕大哭,和小伙伴在操场上跳皮筋、踢毽子,和同学因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收第一封情书时懵懂的表情……这些回忆有开心,也有不开心,但是每当想起,心头总是暖暖的。这样看来,怀念过去,似乎是件美好的事情,能给我们带来更愉悦的体验。
可是,大家知道吗?怀旧在最早时期被定义为是一种病!
何为怀旧?
“怀旧”一词最早由瑞士医生约翰内斯·霍费尔(Johannes Hofer, 1968)提出,由希腊字母nostos(返回)和algos(痛苦)所组成,其字面含义是渴望回归故里所造成的痛苦。霍费尔对处在异乡的士兵进行了观察,发现他们精神低迷,后将这些症状解释为“思乡病”。于是,怀旧便被定义为一种生理疾病,直至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中,怀旧还被定义在精神紊乱的范畴内(Frost, 1938; McCann, 1941; Fodor, 1950; Rosen, 1975),甚至被视为是抑郁症的一个变种(Sedikides, Wildschut, Gaertner, Routledge, & Arndt, 2008),但仍然等同于思乡病(Sedikides, Wildschut, & Baden, 2004)。到了20世纪末,怀旧才与思乡病的概念区分开来。大学生将温暖的,古老的,童年的话语和怀旧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思乡,这表明大学生已可以区分这两个概念(Davis, 1979)。
在现代心理学中,怀旧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于过去事物的偏好。怀旧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去过的地点、见过的人和物、经历过的事件、当时的情境,都可以成为被怀旧的对象。
怀旧的成因
我们在哪些情况下,会怀念过去的人和事呢?
首先,进入一个陌生新环境时,我们通过怀旧来寻找归属感。举个例子,当你去了一个新城市发展,虽丰衣足食,安然度日,但是连吃顿饭都不知道能约谁。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归属感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前两层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便开始寻求归属感需要。于是,你脑海中开始了“怀旧之旅”——怀念家乡/过去待过的城市,怀念家人、朋友、同学等,怀念走过的校园小坡、吃过烤串的路边摊,这些回忆使我们确信自己还属于某些群体、与之存在联系,从而体会到归属感,使基本需要得以满足。
其次,在受到环境威胁时,我们也去“怀旧”,通过加强情感联系,来构建或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抵御外部威胁和压力。
最后,当我们面临矛盾、冲突时,也会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安全保护。这种矛盾和冲突可以是内心的(如本我与超我),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与现实)。此类情况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体,因为他们意识到生命所剩无多,心里隐隐产生恐慌,于是反复回想过去的时光并加以美化,安慰自己。在这些时候,怀旧通过退行到过去,替代性地满足了人的本能欲求。它所造成的时空错觉,正好能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带给人安全和爱。
怀旧是把双刃剑?
从怀旧的成因来看,怀旧的确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归属感,强化我们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我们抵御外部威胁。
但是,我们在怀旧时,却又常常是喜忧参半的。在感叹过去多么美好的同时,也会将过去与现在、未来进行对比。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强烈对比之下,我们更容易对现状不满,进而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此外,过于怀旧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挫折和不适应,继续强化对过去的依恋,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个体与环境的隔阂便如同滚雪球一般不断扩大,可能形成病态的怀旧心理和行为。
既然怀旧是把双刃剑,我们便需要正视它,掌握好度。例如,当我们进入陌生环境时,可以尝试主动交朋友,融入圈子,构建新的情感联结;当我们感叹过去如何如何好时,不妨也多思考,如何通过积极行动和改变,让过去和未来成为不留遗憾的“昨天”。
当我们有一天,头发花白,回想当年,仍然可以面带微笑、拍着胸脯说一句:
这个世界我走了一趟,且不虚此行。
参考文献
[1] Davis, F. (1979). Yearning for Yesterday: A Sociology of Nostalgia. New York, NY: Free Press.
[2] Fodor, N. (1950). Varieties of Nostalgia. Psychoanalytic Review, 37, 25-38.
[3] Frost, I. (1938). Homesickness and Immigrant Psychoses.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84, 801-847.
[4] McCann, W. H. (1941). Nostalgi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38,165-182.
[5] Rosen, G. (1975). Nostalgia: A “Forgotten” Psychological Disorder. Psychological Medicine, 5, 340-354.
[6]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 Baden, D. (2004). Nostalgia: Conceptual Issues and Existential Functions. In J. Greenberg, S. Koole, & T. Pyszczynski (Eds.),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pp. 200-214). New York, NY: Guilford.
[7] Sedikides, C., Wildschut, T., Arndt, J., & Routledge, C. (2008). Nostalgia: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304-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