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溯源 鸿雁丶衡阳雁
【鸿雁】唐•杜甫《寄高三十五詹事》诗:“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相看过半百,不寄一行书。”宋•黄机《小重山》词:“飞鹭下汀洲,怕知鸿雁到,带书否?”宋•华岳《寄仵判院》诗:“自惭儿女总江湖,鸿雁不来音讯疏。”宋•向子諲《鹧鸪天》词:“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摧归作么回。”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三五回:“春情欲寄梅花信,鸿雁来时人未来。”明•佚名《珍珠记》第十一出:“只恐天边鸿雁阻青鸢,路逢紧急乖黄犬。”清•王韬《后聊斋志异•倩云》:“别虽十载,而鸿雁常通。”清•紫阳道人《金屋梦》第三五回:“书中鸿雁几时来?团香和就相思泪。”清•枫江半云友《引风箫》第一三回:“弟梦尔维思,鸿雁难凭尺素。”1995年第3期《芙蓉•唐皓明〈杨度问道〉》:“此处南来鸿雁少,天童消息待君知。”舒志《情书入门》第七章《情书常用词语•情书中倾诉思念之苦的词语》:“思念中我一千一万地问鸿雁,问明月,问春风,愿鸿雁将我的眷恋捎给你。”2012年第6期《文史博览•木木〈情书间,不仅藏着两个人的秘密〉》:“那个年代的男男女女,似乎都热衷于尺牍传情,一时间,红笺小字,鸿雁千里,写尽相思缠绵。”老骥《雨夜缅怀肖海山先生》诗:“当年鸿雁去纷纷,楚水巴山先遇君。”
【衡阳雁】唐•杜甫《舟中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诗:“溟涨鲸波动,衡阳雁影徂。”唐•李冶《送韩揆之江西》诗:“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陈以庄《菩萨蛮》词:“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宋•俞桂《寄书》诗:“楼头约取衡阳雁,寄得一行书信无。”元•方伯成《套数•正宫•端正好北•〈忆别•伴读书带过笑和尚北〉》曲:“停歇了泥金柬,隔断了衡阳雁,将一段美爱幽欢常凝盼。”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独怜作客人南滞,不似衡阳雁北飞。”明•陈霆《醉春风•子规》词:“回首衡阳雁,飞不到,寄书人远。”明•郑若庸《玉玦记》第十一出:“湘江正深,迢迢烟水,无凭缄鲤杳难期,不信衡阳雁,春来亦解囘。”明•赵吉士《春风嬝娜•春闺》词:“欲问狼河消息,回文谁寄,衡阳雁、望到而今。”清•李佩金《金缕曲•舟抵吴门不克登眺怅然有感》词:“目遂归鸿三两点,背斜阳、飞度瑶天远,盼不到、衡阳雁。”胡斐然《用和陈老“江畔相想”韵》诗:“家书久盼衡阳雁,客旅难登范蠡船。”
以上 “鸿雁”、“衡阳雁” 是古所传 “鸿雁传书” 这个典故在诗文中引用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鸿雁传书” 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据传:汉武帝时大臣苏武奉诏出使匈奴,被匈奴王囚于北海某泽中放羊。十八年后,到汉昭帝时匈汉和亲,汉方要求匈奴王放还苏武等人。匈奴王不答应,并扯了个谎言说苏武已死多年。汉朝使者早就了知苏武等人还健在、并在北海某泽中放羊,于是急中生智也扯了个谎言质问道:“我们的皇帝前不久在上林苑打猎的时候射杀了一只大雁,雁脚上系有苏武的亲笔信,说他在北海某泽中放羊,大王您怎么说他已死了呢?”匈奴王一听,大吃一惊,见汉方使者连苏武住的地方都说出来了,信以为真,只得放还苏武等人。现将原文备寻于此:
《汉书•苏武传》:“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苏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当时随苏武出使的人之一。)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匈奴人称其统领、王为单于),言天子射上林(苑名,专供帝王游猎的场所,建于秦时,汉武帝扩建,在今陕西西安市西至户县、周至一带)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苏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言以让(责备)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使者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后人根据《汉书》的这则记载,后人便将 “雁” 为传书递信的使者之称在诗文中广泛运用。
但文人们引用,并不单用 “雁”,而往往与 “鸿” 并用成 “鸿雁” 这一形式,这是因为鸿和雁,是一种鸟,故人们很习惯地连而用之。或云本两种鸟名,而两鸟属性和长相相同,体大曰鸿,形小曰雁。
《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传》:“大曰鸿,小曰雁。”《疏》:“鸿、雁俱是水鸟,故连言之,其形鸿大而雁小。”明•张翰《松窗梦语》卷五《鸟兽记》:“鸿雁岁半居南中,而恒自北来,大曰鸿小曰雁,……侯雁比于鸿小。”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七:“雁,(一名)鸿。……小者曰雁,大者曰鸿。鸿,大也。……今人以白而小者为雁,大者为鸿。”
无论 “雁” 和 “鸿” 是一种鸟还是两种鸟名,已不是很重要,由于二者长相和习性相同,这样文人们为诗作文便将它们作为一个典故直接运用。
衡阳雁,则是鸿雁的另一种称谓。这种称谓的缘起,是根据鸿雁的一种习性而来的。原来鸿雁为候鸟,其习性怕热,春分后南方天气变热便北飞,秋分后南方天气变冷便南返。而每年鸿雁南返的时候,相传飞至湖南衡阳这个地方便停止不前,待春而回。唐•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就是用的这件事。
这个说法古籍中多有记载,现不妨将所见之资料备录于此:
宋•陆佃《埤雅》卷六《释鸟》:“雁霜降南翔,冰泮北徂,其性恶热,故中国(中原)始寒而北至。旧说鸿雁南翔不过衡山,今衡山之旁有峰曰 ‘回雁’。盖南北极燠,人罕识雪者,故雁望衡山而止。”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五《荆湖南路•衡州》:“回雁峰在州城南,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峰势如雁之回。徐灵期(南朝•宋时道人)《南岳记》曰:‘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回雁峰在衡州城南,按图经云是南岳之首。雁到此而止不过南矣,遇春复回北。”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七 “雁” 条下释云:“雁有四德:寒则自北而南,止于衡阳,热则自南而北,归于雁门,其信也;飞则有序而前鸣后和,其礼也;失偶不再配,其节也;夜则群宿而一奴巡警,昼则衔芦以避缯缴,其智也。”
从以上诸资料可见,雁每年南飞不过衡阳,衡山有回雁峰,意即雁飞至此后便停下来开始北回,故名。这样 “衡阳雁” 便成了南返北回之鸿雁的一种称呼。加之苏武的故事产生于极北之地,而鸿雁每年按时南返北回,南丶北本来相距甚远,就已具有了彼此间遥不可及的意思。古时交通信息不发达,传书递信是分离之人相互之间唯一的联络通讯办法,分离、相思之人相距遥远,彼此之间凭信使互通音讯,而最快速的信使无过于飞行的飞鸟之类,飞行最快丶最远的飞鸟,这时会让人自然地想到了鸿雁,南返北回的鸿雁便成了相思之人的精神象征,成了相思之人传书递信的特使,是相思之人的希望和寄托。“衡阳雁” 作为南返北回之鸿雁的概指,这样它作为一个典故的引用形式的形成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