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做一个很大的决定,从高校教育转到育儿教育,这对于向来踏实、安分的自己来说,真的很意外,身边也有很多人疑惑、不解、惋惜。
回顾这些年的职业,虽然高校的教学没有升学压力、时间自由充裕,可对未来的职业,我还是充满焦虑和迷茫。
尤其是课堂上看到学生懒散、麻木、冷漠的状态,甚至对学校、老师都充满敌意,看着这些新一代原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孩子,却始终看不到他们眼里的光芒和热情,那一刻,除了失望更多的对他们未来的担忧,对此,自己却深感无力,我不知道坚持这份职业的意义在哪里。
虽然我的职业梦想是教育,可是在梦想的这条路上,却看不到希望和意义。
回到家里,看着自己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们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亮晶晶的眼睛里,时刻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探索,对身边的一切始终充满活力和热情,他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潜力。
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那些此刻让我失望,眼里无光的大孩子,他们曾经也是一群纯真善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索的孩子,原本他们就具备足够的力量和热情去创造他们美好的未来。
可是,是什么让这些本应该有着无限可能的孩子,变成了对周围一切都充满敌意,不懂感恩、堕落、叛逆、无所事事,甚至有暴力倾向。
系统学习正面管教育儿知识后,也让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根源在哪里。也驱使我从高校教育转型到正面育儿,因为我很清楚那是教育的根基。
以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为基础的正面管教,提倡和善而坚定的育儿方式,爱和鼓励才是激发孩子内在的强大动力。
和内在的力量相比,外在的表面微不足道。然而,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自己孩子内心的需求,又有多少父母能从心里层面去关注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呈现出什么状态,孩子也会呈现出什么状态。
当孩子哭闹耍赖,达不到我们所期待的乖孩子模样时,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够做到正确的引导孩子,才不会对他造成心里的伤害。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真诚的爱和鼓励。
不久前带着大宝小宝回到镇上的卫生院打预防针,打完后半个小时的等待期,我们在候厅区玩耍。
正玩的兴尽时,突然一声犀利的叫骂声把我们吓到停住了,原本热闹吵杂的大厅也瞬间安静。
寻声望去,打针室内一个妈妈正对着她的儿子吼叫。
指责孩子都那么大了,还不敢打针,甚至拿着旁边更小的孩子都比他勇敢来激他。
即便被大声斥责,孩子依然不敢伸出小手,头低着。
妈妈提高声音嘶吼,孩子还是没敢伸出小手。
妈妈生气到极致,将孩子一把往旁边推,孩子一个踉跄没站稳,摔倒了。孩子爬起来,没有哭,但还是不敢伸出小手。
妈妈实在没办法,抓着孩子使劲在孩子屁股上抽打几次,孩子还是强忍着泪水,没哭。但依然没敢伸出小手
这时,孩子的爸爸抱着妹妹在门外,看着妈妈搞不定孩子,气愤的快速过去,用犀利的眼神命令孩子顺从。
这时孩子才怯生生伸出手,满眼的恐惧,但强忍着泪水。原本打针对他来说已经是很害怕的事情,加上父母的指责和打骂,让他对打针这个事情感到多么恐惧。
孩子一开始有些害怕,如果妈妈可以俯下身,温和的鼓励孩子,告诉孩子不怕,打针确实会有点疼,但是很快就过去了,妈妈知道你是勇敢的,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得到的。疼的时候你可以抱着妈妈,妈妈就在你身边。
也许,稍微鼓励一下,孩子就会敢于迈开这一步。也敢于尝试更多不确定的事,然而,父母不正当的引导,不仅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还会导致孩子自卑,甚至自我否定。
很多时候,父母为了能够尽快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和期待,习惯用惩罚、批评、打骂甚至是威胁的方式让孩子顺从,把孩子关到门外,甩开孩子说不要他了,如此这些,而这些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是巨大的。
越来越多的孩子抗挫能力差、胆小、自卑、蛮横或者暴力,是孩子幼小时在缺乏正确的鼓励和肯定。
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他们看到的不是孩子身上的闪光品质,而是盯着孩子身上的那一小点不足。
并不断的去改造孩子,为孩子铺最好的路,将孩子雕琢成自己理想的样子,让孩子活成父母的样子,而不是他们自己真正的样子。
他们原本就拥有一切优秀的品质,只要一点点正确的爱和鼓励,孩子便可以闪闪发光,爱也是一切力量的源泉,脱离爱的教育,孩子也会失去他原本的光彩。
真正教育的根源是父母,只有当父母能够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去干涉和控制孩子的人生,孩子才会顺着自己的天性健康茁壮成长。
如今,我很明确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传播正面管教,更多父母系统、科学的育儿,在父母和善而坚定的爱和鼓励下,孩子才能从根源上拥有强大的内驱力,才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新的一代,不应该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可以自由学习、探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活出自信、大气、善良的自己,眼里有光,心中有火。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重视孩子的幼儿教育,能够科学、系统的去学习育儿知识,育儿先育己,父母学习是助力孩子成长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