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之旅的第一把火
——评鲍青青老师的《宝葫芦的秘密》
韦法初
在我们初中语文老师的眼里,鲍青青老师的这堂公开课无疑很高效很成功,作为童话之旅的第一站,她成功点燃了孩子们阅读童话的兴趣之火。
1.情境热身,吸引孩子。上课之前,鲍老师利用多媒体创设“魔盒里的奥秘”情境,声色并茂,强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为正式走进课堂蓄足了势。既是热身,又是导入。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自然呈现,让孩子们在学习童话单元之前心中有目标。
2.任务驱动,逐层进阶。课堂中的三个任务既紧扣文本,又符合学情,其中的思维训练是进阶的。第一个任务“故事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是整体感知,是略读,它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接着梳理18—21段,是精读。方法是“找”“圈”“填”,完成课文结构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复述故事,并评价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说结合,思维活跃。任务二用表格的形式要求孩子“找一找15—17段中王葆听了哪些内容?”,并交流这些故事的相同之处。这个环节乍看上去,只是提取信息,其实是鲍老师的精心布局处,是读向写转换的关键处。鲍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在故事的相同处提炼了评价故事的五个标准,这五个标准为孩子们编故事做好了铺垫。第三个任务“补充故事内容,将故事讲完整讲奇妙”体现在过程中:自编、互学、展学、评价。由于有第二个任务的铺垫,第三个任务的完成也是水到渠成。三个任务听说读写融合,孩子评价有据,思维发展进阶。
3.单篇单元,处理恰当。鲍老师没有孤立地教单篇,一开始就把《宝葫芦的秘密》这一课放到四下第八单元“奇妙的童话”单元语境里,提醒孩子这是童话之旅的第一站,让孩子们读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就是把单元意识播种在孩子的心里。如果能在课堂结束时再回扣一下“单元”,小结一下“这篇”,提示一下“下篇”,孩子们的单元意识就会更浓。
4.节选整本,切换自如。本课是节选,只是整本书中的一个“点”,有必要让孩子们了解一下“面”,无形中唤起了孩子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学习节选的这篇之前,鲍老师就呈现了张天翼整本《宝葫芦的秘密》的目录章节,共41节。课堂结束时,再次回到整本书,着重强调节选的内容是整本书中的第30节,这是明确节选内容在整本书的位置,为孩子们阅读整本书张本。
以上四点足以点燃孩子们学习童话的兴趣之火,也是值得我们初中老师学习的。
下面我想结合这一课谈一下更深层更本质的问题,就是大概念教学与小初衔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一体化设计的,小学与初中虽然是分四个阶段来要求,但九年的学习目标是连续的、进阶的。课程专家把童话这种文体放到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是希望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让孩子们对童话这种文体能有一个螺旋上升不断进阶的读写达标。所以初中老师要了解小学教材中的童话,小学老师要了解初中教材中的童话,只有这样才能提炼童话单元的大概念。刘徽把大概念放成宏观大概念、中观大概念、微观大概念三类,宏观是长时的,学段与学年都是,中观是单元,微观具体到单篇。四下第八单元的三篇童话都是中外经典,具体到单篇,各有篇性,其他两篇我不熟悉,但《宝葫芦的秘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反复与摇摆”,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它们是怎么得到宝葫芦的,结果怎样,都是同构的,而七上第六单元中《皇帝的新装》则是“夸张与变形”。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是由读者对象决定。教学,不仅要让孩子知其然,还要让孩子知其所以然。王荣生指出:“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就是透彻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用学科的核心概念所形成的概念视角,云认识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这样的学科学习才具有迁移性。由此观之,鲍老师的课还是有缺憾的,就是没能把童话知识结构化,没能让学生理解童话的核心概念。如果把单篇童话的这些篇性提取出来作为单篇的大概念来教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能从9年的宏观语文教学来看童话,把不同单篇的微观大概念整合成童话这种文体的宏观大概念,就能回归到童话教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