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最近两个月要上晚班。下午两点到十点。虽然,一直与生物钟作斗争,但,不可否认的是,早上真的要九十点才会醒了。
这样醒来的时候,会很自责,唉,又睡到了这么晚。抓来手机,把时间再打发一个小时。这个上午,差不多废了。
今天依然是这样的,下午要上班。不过享受了赖床的幸福后,起床,给自己做个早餐。随手,打开了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这是我很久前就有的应用。之前用来听逻辑思维,后来听电台,这段时间,听开讲啦。
一边做着简单的早餐,一边听着蒋雯丽和李健的演讲。我渐渐觉得,生活有时候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我们现在经历的许多,都是一种幸福呢。
蒋雯丽说她曾经抱着书,看着自来水厂氯气的监测小球,起起伏伏,然后一面对自己说一定要走出那里。等到她考试的时候,自己表演地震中失去家人的场景,她说,实际上,自己表演的,是曾看到的画。她从提名奖到拿到奖,整整跨越了十年的时间。而没有戏演的时候,自己就彻底脱离,去体会国外的生活。是啊,人生不用那么着急的,有时候,期待了太多,相反会太在乎得失。
听李健的讲座,并不是偶然。他的歌,需要静静地听,他的看似曲调一样的歌曲,都是自己心的诉说。顶着名校的光环,在国企干着单调的工作,冲动地离开却没有告诉父母。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李健说,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比现在的更加勇敢。
李健中间有过沉寂,但他却说,自己那个时候的自己很快乐,过得很自我。或许,我现在就是享受着这种幸福呢,每天上班,专心致志,提高效率。下班后,有时候荒废光阴,有时候读几页书,有时候写点东西。这样平凡的日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享受呢?
也听余秋雨。昨天刚刚完结他的新版《文化苦旅》。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没有小说过瘾,读完后觉得是本难得的好书。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对于作为个人,而经历的苦旅,又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了。
余秋雨在演讲中说,要多生活在别处。跳出自己的圈子,给自己带来的沉寂,是一种难得的沉淀。他曾经让传媒老总给自己讲半年里的新闻,后来才发现,越来世界新闻十分钟就可以讲完,而国内新闻,五分钟就可以了。传媒,产出的东西生命力极短,但若背后的沉淀够深,也许会产生久远的影响。
余秋雨在国内有很多个最年轻,但最终自己辞职二十多次,闯进了更大的文明世界。他说,这种选择有时候是一种从零开始。显然,他的从零开始,是一个更贴近自我的转变。
我看余秋雨的老版《文化苦旅》,后面的文章读来确实无味,不过新版的改变总是不令人那么失望。
他在演讲中说,要抵达那个更远的世界。对于他而言,是文化,对于我们而言,对于我而言,是什么呢?
听听别人的人生,对于自我,是一种参照。我一直觉得自己遗憾,到了27岁还在完成这样的汲取。但好在,我还在汲取。
李健说,成名要晚。这样,你才有时间去欣赏这个世界的不一样。其实,当我们追求成名的时候,一切都会功利化。
听别人讲人生,是在寻一种坐标。寻一种路线,寻自己未来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