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这句话充满诗意,让人陶醉。也是我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悟。一场看似无懈可击的谋杀审判,一段跨越二十年的高墙抗争,一曲动人心魄的越狱传奇……蒙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杜弗雷在地狱般的肖申克监狱,凭借理性与希望,二十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救赎之路,救人救己,穿越层层苦难,最终逃出生天,并将希望深深印刻在肖申克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一个斯蒂芬·金的故事,经达拉邦特改编并拍摄,成为电影史上最光辉的一笔,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等七项大奖提名,给无数人带来勇气与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深深地打动着我,每一次观影都有新感触。整部电影是以瑞德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从认识安迪到与之成为莫逆之交,通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人:在操场上像在公园散步,无忧无虑,像是肖申克监狱的太阳,有无尽的正能量。正如瑞德所说“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停止反抗。因为他知道,只要放弃一次,就会永远放弃”。无论经受了什么,都不放弃自由和希望。电影中,安迪为他的“工友们”争取了一次在屋顶上喝着冰凉啤酒的机会,他脸上的笑容欣慰满足。当狱友们因为这流泻的音乐而纷纷停了下来,驻足聆听,这是他们遗忘许久的美好。以瑞德视角贯穿整部电影的好处是我们从未真正清楚安迪的想法,直到结尾才知道安迪的计划,这个大转折使电影充满悬疑惊奇,加强了电影的精彩度。而这期间,安迪就像是一个真实的隐形人,他影响着整个监狱的氛围,几乎创造了肖申克的历史,但他却从未表露过什么。
电影让我落泪的地方很多,当安迪入狱的第一晚,“肥仔”脑袋被海里打爆,在医疗室躺一晚上静静死去,而他连名字都没留下。生命在监狱里什么都不是,连几只烟都不如,但事实证明,监狱的黑暗远不止此。汤米的死,是监狱黑暗达到高潮的部分,而身在其中的人,却无能为力。当汤米讲诉厄摩杀人的事件时,我也跟着战栗,安迪,是个好人,是无罪的。就是在法律上得不到肯定,我也希望他能在狱友中得到清白认可。安迪说,他的妻子是被他间接害死的,因为他不善表达的性格,让妻子没有接收到他的爱,是他致使妻子离家出走,然后才会被杀。他为这个后悔,并忍受了19年的牢狱之灾。至此,情债两清,他不再欠谁什么。
瑞德说“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是体制化”。老布,活在体制化中,最终也死于体制化。监狱从我们生活中带走的最大的成就大概就是存在感吧,从监狱中走出的老布,似乎不再被这个世界所需要。没有了存在感的老布留在这个世界上的“RBOOKS WAS HERE ”,一下击中泪点,监狱这样一个机构的存在,就是让人一边后悔,改过自新,一边接受惩罚,而这惩罚是随着时间加深的,我是多么的害怕假释的瑞德会和老布一样,生命就悄悄地消失了,甚至都没有人察觉。希望,才是生命唯一的救赎之道。然而,肖申克就是吞噬你希望的一个地方。
遇到困难时,看《肖申克的救赎》获取正能量,日常看《肖申克的救赎》每次都有新感悟,太多的台词深入人心,随着人生阅历的不同,一句句的台词和生活融在了一起,再多的苦难我们都学着咬碎了牙齿往肚里咽,因为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
出于对电影的喜欢,我又看了斯蒂芬•金的原著《Different Seasons》,我觉得电影比起书来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书与电影是有一些差异的,在狱中呆了几十年的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在行将就木之前假释成功,在出狱的前一天把他的乌鸦(书中是鸽子)放生了。书中的鸽子不久后就死了,跟它的主人一样被体制化了,而剧本中这只乌鸦飞向了自由的明天,和它的主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象征了安迪,正如瑞德在最后说的:有些鸟是关不住的,注定如此。它们的羽毛是如此耀眼。剧本中那个可能为安迪翻案的小伙子汤米被典狱长害死,这是勾勒司法部门黑暗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比原书里只是被转到另一个监狱中,加剧了矛盾冲突,使情节更动人心魄。原书里的结局是瑞德搭上了巴士,通往希望的路上,不得不说,我更喜欢电影里的结局,在看到他们历经苦痛和折磨,作为一个观影者,也想有个情绪的宣泄口,看到他们的笑容,觉得无比满足。
在这世上,有些东西是石头无法刻成的。在我们心里,有一块地方是无法锁住的,那块地方叫做希望。无论何时,都不能放弃希望,绝望中存希望,会被希望折磨,愈显现实之残忍,但希望是好事,也许人事艰难,但美好的事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