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大脑,可谓三观尽碎。
首先,在得到听书尝试采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听书模式,即不选书的随意播放。以致在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中,不仅脑洞大开、观点荟萃,更是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搞得无所适从。如中国的“善恶观”与日本“感官文化下的无善无恶'”,德国的“罪感文化”与日本“耻厂感文化”。面对这些文化的长期积淀,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与之交往上的注意,似乎再无其它意义。
然而更深的意义在于:一切无益于个人选择,让个人以后生活更好的价值观,都无意义。甭管古今中外的价值观差异及冲突,都应着眼于让自身变得更好的考量。
其次,心理学的理解,已远超我想象,除了其中的逻辑学、哲学、科学的成分,甚至感觉心理学是成圣之路。如武志红老师解释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融合,即开悟的状态时,引用的“人欲即天理,天理即人欲”,对于这句话,我是不赞成的。
“人欲即天理,天理即人欲”,源自后人对王阳明龙场悟道时的理解,即所谓的“天人合一”、开悟、圣人的境界。王阳明从没打过败仗,射箭百发百中。
王阳明《传习录》记载:人欲不是天理,你的心才是天理;只不过我们的心被欲望所屏障,以致见不到天理。从这个方面来讲,看破人欲,恢复灵魂主宰的人性,或“显意识与潜识的完全融合”,方得“此心光明”、“开悟”、“人性即天理”的境界。
即便达致普通人梦梦寐以求的开悟,仍然没什么大不了。如今的脑科学证实,开悟只是关闭了大脑中“边际意识”的大脑,从而产生个体与世界的融合,仍然需要理性的指引,方能成就。典型例证是成圣后的梁启超,发动的改革无疑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却因不理性的高估改革的难度,致改革失败。
最后:正如人类创立的二无论“好与坏”及二元“好与坏”之间的所谓“光谱”,都是鉴于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而所有的理解都有其边界。对于同属客观事物的人本身,同样是千人千面,各有特质。正如王阳明效仿朱熹“格物致知”,结果却大病一场。转而弃外在格物,转为走内求之路,终得悟道。同理,作为普通人,结合自身实践与自身特质,打造出一套适合自身进化的价值观,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