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把春节档上映的几部国产系列大片全都看了一遍,感觉制作水准相差不大,情节编排、视听效果均在中上水平,既没有那么无可挑剔,也没有那么一无是处。
这些年国产影片的质量有肉眼可见的进步,口碑影片之间的差距远没有票房收入的差距大。要是光看豆瓣评分和网络评论的话,估计不少人会怀疑是否大家看的是同一部影片。我甚至觉得有些人根本就没看过影片,只是瞎起哄罢了。
正如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里曾经提到过,某些人平时无事可做,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缺乏成就感和满足感,在现实生活中也找不到可以被他们欺凌的对象,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这种相对容易欺凌他人的场所。毕竟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指责那些跟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人或者事,要比揭身边人的短更容易,更安全。
我经常发现有的人在谈论社会热点新闻和娱乐圈八卦的时候,一副嫉恶如仇的样子,总爱发表什么某某官员该判死刑,某某明星该坐牢之类的言论。但他们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遭遇坏人坏事的时候,却像温柔的小白兔,不是忍气吞声、能躲就躲,就是装聋作哑、视而不见。
记得某位作家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这可不是故弄玄虚和危言耸听,相比恒定可量化的基因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到无法想象和无法预测。
有的差异是自发的,来自于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就像有的人积极乐观,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政策和形势的变化;而有的人消极悲观,安于现状,对未来充满担忧和恐惧。
有的差异则是人为的,来自于某些人别有用心的设计,只是为了不同而不同,不讲对错,不论是非,只在乎输赢。比如那些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往往都是某些人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结果。就像这次春节档的影片,你说好,就一定有人说坏,而且还不允许你说好,不是给你扣各种奇奇怪怪的帽子,就是连带着“问候”你全家,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我不怎么在乎人与人之间自发的差异,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种差异尚且有缩小的希望。但那种人为制造的差异,是不可能主动缩小的,越拉越大反而是普遍现象。
特别是那些自恋倾向严重的人,只能看见自己的好,看不见别人的好,并且喜欢没事找事,嘲笑、贬低别人,非得要求别人与自己保持一致。他们常常也是话题终结者,不管别人谈论什么主题,他们先表示否定,紧接着就提出相反的观点,以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
要是无足轻重的普通人有自恋倾向倒也罢了,影响面和破坏力一般就局限于自个儿的朋友圈,不想围观的人可以选择删除联系人或者关闭朋友圈,甚至可以直接忽视。
但某些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政客和专家有自恋倾向,破坏力就不容小觑了。他们要是违反逻辑和常识,故意扭曲事实和真相,只会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到沟里去。
他们往往有着极强的逆反心理和煽动力,喜欢推翻别的政客、专家的做法,完全不考虑可行性和有效性,只为标新立异,突出个人魅力,以谋取政治前途和个人利益。
他们擅长自我吹嘘、制造舆论和混淆视听,没有同理心和责任感,可以为了个人野心把整个团队、组织甚至国家置于水深火热的境地。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不少这种杀伤力极强的自大狂,现在和以后肯定也不缺。
当然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为什么这种狂人一直有存在的土壤,而且还有那么多追随者,是制度缺陷还是人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