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回顾环节的实践探索——以中班主题建构游戏《高架桥》为例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根据直接经验进行的。”“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游戏回顾是幼儿自主游戏结束后,与同伴、老师相互交流、补充、内化心得的活动环节,是游戏活动的重要内容。游戏回顾环节可以拓展孩子的思维,为孩子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提供支持,对于帮助孩子梳理经验,提高游戏水平意义重大。以主题建构游戏“高架桥”为例,在分析游戏回合制环节常见问题的基础上,对游戏回顾策略进行阐述,提供游戏回顾环节理想状态的思考。

一、游戏回顾环节的常见短板

案例一:游戏活动结束了,孩子在整理玩具,老师看了看时间,催促说:“孩子动作要加快哦,游戏时间结束了。”“孩子们都在中间坐下后,老师又看了看时间,发现离预设的午餐时间只剩下5分钟了,说:”今天孩子们收拾玩具的动作有些慢哦,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他们的游戏心得呢?“小伙伴们纷纷举手,侨侨们说:”我今天玩的是构造区,架起了高架桥。”月月说:“我今天玩了美工区,做了一个冰激凌。“好啦,今天的游戏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今天收玩具比较慢,所以没有分享的就下一次吧。”“只见其他小朋友纷纷撅起小嘴,小声嘟囔着:”还没说呢!”

问题分析: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推进,老师们逐渐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但对于游戏活动后的分享环节,老师们还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往往因为孩子在收玩具环节动作慢,就忽略了直接跳过这个环节;或者在游戏过程中没有观察和了解孩子的游戏程度,就让孩子随便谈谈自己的游戏过程,草草了事。

案例二:游戏回顾环节,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集中分享。老师说:“现在到了我们的游戏回顾环节,谁还愿意分享呢?”“我今天在建筑区搭了高架桥,有三环呢,”恒恒说。轩轩说:“我在建筑区也搭了高架桥,和衡恒一起搭的。”“嗯,我看到你们今天搭建的高架桥,搭得很不错!”老师说道。

问题分析:分享游戏内容后,老师只用“很好”等简单的语句回复孩子的游戏分享。从中可以看出,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分享中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当幼儿的描述比较简单时,教师并没有引导幼儿通过其它的方法来丰富自己的答案。老师给出的评语也只有对答案的分析,或者是对孩子的表扬、鼓励、批评,缺少对孩子情感体验和操作技能的分析。

案例三:游戏回顾环节,老师说:“谁愿意来分享自己的游戏过程?”莫莫说:“今天我给高架桥旁边搭了树和红绿灯。”老师说:“我刚拍了照片,你来讲一下你是怎么搭的?”,“我是用纸卷筒和纸板和乐高积木搭的,”莫莫说。老师说:“嗯,你是个很有创意的小朋友,别的小朋友都会了吗?”

问题分析:很多老师一般会选择在游戏回顾环节,用照片、视频等具体形象辅助孩子做游戏回顾。这种做法确实符合孩子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思维需求,能够帮助孩子通过具体的形象刺激来回忆和思考。但是辅助介质过于单一,视频和照片只是一类可以辅助游戏分享使用的分享介质。

案例四:建筑游戏中,幼儿往往喜欢用纸杯搭建金字塔,但往往越往高处搭,金字塔就会在瞬间轰然倒塌。针对这一现象,老师们在游戏回顾中与幼儿讨论:“为什么金字塔架搭到很高的时候就会倒塌?”月月说:“因为有风。”教师继续追问:“那怎么样可以让纸杯被风吹不倒呢?”霖霖说:“我知道,我们把风挡住就可以了。”禾禾说:“那就不用纸杯搭,用积木搭就不会倒了。”老师这时出示了游戏中搭建的金字塔图片说:”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搭建的金字塔,除了被风刮倒以外,有没有其他的问题。“他们搭的时候每个杯子都没有对齐,杯子对齐了就不容易倒了,”熠熠说。老师回应道:“熠熠发现杯子没有对准,所以导致金字塔倒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否如此?”孩子们观察后,回答说:“是的!”老师接着说:“那我们下次玩游戏的时候,可以用这些小朋友说的方法再试试,看看能不能把金字塔架的更高一点,不倒。”

问题分析:在游戏回顾中,老师有关注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在构建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但只停留在构建游戏本身,没有迁移的经验,更没有注意到领域和目标之间的互相渗透和融合。

游戏回顾环节的策略重构

(一)游戏回顾——重问题导向

以中班建构游戏“高架桥”为例。活动前期,与幼儿讨论“你平时生活中看到的高架桥长啥样?”有多少层?“当和幼儿确定要修高架桥的层数后,继续和幼儿说:”高架桥旁边还有那些东西呢?“你们修的高架桥还有什么地方没修?”“你们搭的高架桥与设计图有何不同?”“等问题,成为孩子们游戏分享的重点。当这些问题有了答案,幼儿就可以逐渐明确自己的游戏构建计划了。问题导向的游戏回顾分享,可以让分享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使自己的问题迎刃而解,并能收获“即学即用”的小窍门;教师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明确游戏的目标,增强构建游戏活动的计划性,使每个孩子都能在游戏分享中有所收获。

(二)游戏回顾——促开放探究

在中班主题构建“高架桥”中,老师可以通过不同题型对孩子进行引导。比如记忆题:“你找到了什么”、“你搭了什么”;思考题:“你是怎么做到的”、“你用了什么好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反思题:“上次的方法有用吗”“有没有比较恰当的方法”……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发现构建游戏的更多方面,拓展孩子的探究思路。

(三)游戏回顾——跨领域整合

游戏回顾的过程也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它领域的内容同样能够渗透进去。例如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第几行第几个”、“一共有几个”等语句来表达,探索单元块与两倍单元块、单元块与二分之一单元块等积木块之间的长短、厚薄关系,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当语言无法明确表达建构的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幼儿走上前去,在电子白板上画圈圈等帮助表达的方式,发展幼儿在美术领域的能力和信息素养。

(四)游戏回顾——渗透习惯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指南》指出。“在构建游戏中,对于当天未能及时完成的构建作品,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建筑区域入口处竖立“构建中”的标记。这一举动在满足孩子游戏需求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从开始到结束的良好学习品质;在建构游戏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分析问题,自己去尝试解决。

三、游戏回顾环节的理想可能

(一)游戏分享价值无价

高质量的游戏回顾与分享,可以让自主游戏与幼儿的思维产生互动,互相促进上升。在游戏回顾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对游戏过程进行回顾并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同时,幼儿回忆、反思、应用经验的能力也随之发展起来。幼儿在表达的过程中也要接受同伴对自己想法的补充,使自己的思考不断完善。

(二)运用有效组织策略

不同的幼儿由于自身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角度也会不同。老师们可以尝试在分享活动中创新分享模式,满足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比如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打破固有的班集体分享的常规,尝试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交流、混班交流甚至是跨年级的沟通;互动方式除了老师与孩子的互动、孩子与孩子的互动外,老师还可以请家长与孩子一起分享和交流。

(三)专业引领教师指导

我们可以把游戏后的回顾交流作为幼儿游戏的一部分,在游戏中延续幼儿的快乐,让幼儿自由发言。在这样天马行空的分享中,其实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和教育机会,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分享和讨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绘图描述法,情景讲述法,角色反串法,谈话法等。教师可提前预设,合理运用灵活的语言支持游戏复习,在分享中捕捉游戏中的闪光点,聚焦真问题,解读未知数,促进幼儿游戏经验的提高。

(四)把握儿童经验发展

在游戏回顾环节中,通过孩子们的分享可以让老师们更加了解孩子们的想法。游戏回顾不是只让老师们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也不是让老师们等待宝贵的“哇”时刻的到来。游戏回顾分享旨在让老师们在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中主动出击,找到解读孩子心灵的密码,找到孩子学习发展的依据,找到后续支持策略。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通过游戏回看的过程,和和五大领域的渗透和融合,将游戏推向精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