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中的一些思考

关于英语口语的经历和想法


记不得上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老外是什么时候了,反正统共也没几次,呵呵。米勒,和蔼的半黑人教授;格瑞斯比,密苏里新闻学院个头最高的教授,却也很和蔼;波特,看上去算是三人中最年轻最瘦也相对最酷的,但很快被我发现也是比较和蔼的。怎么都和蔼啊,我想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读书人的斯文吧,不仅如此,在两天的讲课中他们随时体现出来的职业素养,都令我为那些坐着提问的记者汗颜。


安排给我的任务是在周四开始几次接送,都已经准备了一些常用句子,但周一上午就让我送格瑞斯比和米勒下楼,一阵兴奋,背起格的大包前头领路,想开口,嗓子却像粘在一起,硬是把“This way please”挡回了肚子。就这样默然下到前厅,透过玻璃门竟然看不到“在那等起”的司机,不慌不忙地腾出一只手掏出手机给他打电话,还没接通三人都已经走到别克车前,显然米勒还没发现司机不在,伸手就去拉车门,一拉不动,再拉还是不动,我举着电话,想告诉米勒“Let me call the driver”,但一瞬间三四种句式一齐冲向脑门,结果就是脱口而出“别急,司机不在,我打个电话”,汗!说完电话也接通了,司机没料到我们下来这么快,就在附近偷凉去了,挂了电话我才镇定地用平缓的语调对两位老外说:“Wait for a minute” ,教授们显然没料到身边一直像个哑巴只会微笑的小伙子突然开口说出自己能听懂的人话(来到成都这几天除了翻译,还没人跟教授说外语,西部第一大报也够寒颤的),忙不迭地点头说:“OK ok”,这么就是说他们听得很清楚,哈哈,耶!马上就觉得心里有股底气上升,有了第一句就有第二句,打开车门送教授上车后,献上更加真诚又新带了自信的微笑说“See you tonight”,自然又是一通客气的“Thank you”。完成任务,连走回大堂的脚步都轻快得多,神清气爽,果然就那么回事啊!

待到办公室,回过头来想确实是万事开头难,也有像我们这些生手把一些东西想复杂了的原因,如果突破了心理障碍和虚屏,加上熟能生巧的原理,那么相信我们学起来会精进许多。进而想到英语学习的方法问题,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自我感觉口语良好的,也许在他们叽里呱啦的时候从不会认为单纯的模仿有什么不对,反而一味到觉得像那些从磁带里、外教嘴里学到的卷着大舌头或拉长腔调是正确的标准的发音方式(我的小羽也不例外),理所当然应该如此,你要是不能那样说英语的话肯定会被他们认为是个菜鸟……错,错,错啦!以往在这种环境中,我也是对自己发音跟那么所谓高手的如此不同而疑惑不解,因为自己是菜鸟所以只能是否定自己,因此还背上压力,更难开口,可是我一直能够肯定的是自己的吐词清晰、清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究竟孰是孰非呢?

我们知道,英语在某些方面是一门精确的语言,比如每个单词都有准确的音标,有复杂的时态和语法规定,等等,这也是所有欧罗巴语言的共性。这就决定了我们首先可以按照那套标准去寻找精确的发音。我们还可以彼此认同的是,对于语言的发音来说,很难有什么所谓的绝对正确,世界上的很多事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更遑论追溯到远古还不一定能找到本原的“语言”了,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方式,无可厚非,也无法干涉,如果说有什么标准的话,那就应该是人为所立的规范,通常是一国政府法令规定,比如普通话。看看汉语的发音,吴语系、北方语系、闽南语系等等,下面还有更细的支语系,在我们家乡的一个小县,就有至少五种彼此很难听懂的口音独立存在,汗,看来不是说确立了普通话别的语系就不混了,老外学汉语先学普通话,发音就已经是五花八门了,更有学当地的方言的老外(我就见过一口川话的),你能笑人家“中国话”很撇?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类因为基因所致口腔和咽喉部分的肌肉、骨骼强度、长短、大小、位置、分布密度、厚度等等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嗓音和声线,不是说“声纹”可以媲美指纹吗?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在第二个层面得出“没有什么发音是绝对正确”的结论。南腔北调,一个成语其实已经说明了全部,存在即合理。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理解,作为中国人学英语,至少在口语口音方面是没有绝对的标准可循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是按照单词音标去发音的,发什么样的音调完全是自主的,根本没有必要在乎别人怎么看,我们始终要明白语言是一门应用科学,要别人听的懂才既是最基本又是最终的目的,至于“抑扬顿挫”“百转千回”那都是等你真正从本质上认识了一门语言之后再谈到的了。实际交往也说明,即使是老外对此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因为英语里还分了什么美国口音、牛津口音等等罗立,个人开口发出的音也是不同(不管在哪个国家或是哪种语言范围内,真正能称得上公认的发音清晰吐字准确的毕竟只是极少数,而且通常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而且他们学说汉语时能够感同身受,无论老外或是鹞弟的“外语”都不过是“怪腔怪调的ABC”,呵呵,倒是有些自我感觉“洋化”程度比较深的国人妄然发笑,殊不知笑掉大牙的正是她们(奇怪,据我观察女性居多),且听下文进一步分解。

说话跟做人有相似的地方,既说什么样的话跟一个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有关,我也知道实际口语中有连接音和混沌音什么的,但我认为按标准化去操作也不会有错,所以我完全按照英语音标发音,而现在我真正能对此欣然了,愈发会坚持自己选择的方式,不去学自己觉得很难听甚至反感的大舌头音,没见那些娇小清泠的小女孩比如小羽因为从小刻意模仿老外的口水音而让自己说英语的声音明显比说汉语粗了至少三度,而我所见到的几个在外多年的中年老师说英语就和他们说汉语音调一致而自然亲切,这又反过来从理论和事实上说明了口水音不该是中国人所认为的标准英语发音,都是用语言交流,我们完全能够做到说中国话和英国话用一样的嗓音!这样的误区,我想该是近年来英语热潮下的年轻人的通病,像极了前些年的流行歌曲热,抓到一个碟一个会说或会唱的人,就不加分辨地去模仿,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形成定势。,                                                                                                                                                                                                                                                                                                                                                                                                                                                                                                                                                                                                                                                                                                                                                                                                                                                                                                                                                                                                                                                                                                                                                                                                                                                                                                                                                                                                                                                                                                                                                                                                                                         

这些都是一时触动的意识,也告诉我没有实践不可能有认识上的“顿悟”(包括前几天在哲学思考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突破)。最现实的就是让自己更加有信心学习英语,口语重在开口,而语感、语法向来并不差(个人觉得同样跟思维类型有关,喜欢讲求精细的感觉,所以高考、四六级应考时单词都没有完全掌握,全能顺利过关,全在于良好的语言感觉,学习上的有些东西总觉得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比如学英语跟学语文一样有着对感觉的自然把握,以此为基础而攻克其它是语言学习的共通性吧。当然这么说也不是多么神气,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会,具体到内容又各不相同,比如小羽是通过对语言的爱好和模仿来开始学习的),无论如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还是单词量啊,在掌握足够多的词汇和正确使用语法的基础上,英语(其它语言大同小异)不过是单词的有机拼装,什么难句、作文、阅读也只是将词组按照语法规则和常用习惯组装而成,还是那句话,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经此一役,对英语学习的厌倦和畏难情绪荡然无存,为了能够接近自己理想的知识,而努力学习掌握这门工具。任何事情都只有看到了本质才能在觉悟上有所突破,从而更为正确和高效地指导行为,这段时间在几个方面先后有进益,仿佛预示着随着静心读书时间的到来,又将出现一个个思想火花迸放的夜晚!

节选自2006年7月3日日记


 

有关外语的又一点想法


语言本是一种应用工具,听的懂就行,只有在部分专事研究语言的学者那里,它才是一门复杂科学。对于中国人来说,现行应试教育过于强调对外语的要求,个人看来是值得商榷的导向,国内外都有专家对此予以过置疑,为了进入一项专业研究领域,而不得不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诵ABC上。实际上,中国人一生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需要使用外语的机会并不多,且作为一门分工,必然有翻译这个职业存在地意义;中国人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群体,对于汉语的发扬光大,倒是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眼下,就有譬如成龙的努力可为榜样。再来看,对于一名参加过高考的中国学生来说,词义辨析始终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难题。汉语是一门古老、复杂的语言,对于我们自己的瑰宝我们又有几个人能真正重视的呢?这就好比金庸武侠中对一门武术,往往不是它不能称霸武林,而是你学艺未精,何必贪多骛远,如果能把本门派的武功练到极至,你又何尝不能成为大师级人物呢?由此及彼,外国人对本国语言的掌握也大有深浅之分,不是早有人开过玩笑若请英国大学生来做我们的一些英语试卷,也未必能得到很高的分数。这是显然的,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语言就是用来开口使用的,看看那些卷帙浩繁的英语辅导书,对词义、语法的划分细到不能再细,那种微乎其微的差别有的时候真让你头晕脑胀、目瞪口呆,呵呵。若有高手自认能把我的《爱情大讨论》完整、准确地翻译成英文,我多半是不会满意甚至是不能认同的,语言一旦被当作艺术或技术来发挥性地使用,尤其是那些充满思想性的文字,其它试图对其再解释的语言就面临巨大的翻译困难。所以可想而知,那些故意编写出的词义辨析、那些从专业媒体上挑选出来文章阅读起来比他们本身所含有的意思要复杂的多,至少在是可以用A单词来表达的时候偏偏用的是更雅致也更生僻的B单词。当然,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评论归评论(我不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牢骚),我还是开始看书了哈,毕竟我知道在纯学术领域能够读透彻外文原版著作对自己有多么重要的帮助,而不仅仅是为了入大学之门。国内众多的翻译本实在难以令人满意,尽管我比谁都清楚思想的表述不可避免地带有骨子里个性化,但哲学的准确性同样弥足珍贵,否则就不能成为它本身。

2006年8月1日

蓉城望平街


化繁为简 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最近我才在网上接触到一个观点(可能是存之已久,我孤陋寡闻),说使用简体字是中华历史文明的倒退。大意如此,我觉得这可能是从纯粹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字改造的一家之言,且不评偏颇与否。就拿博大精深的古汉语对于国人来说吧,是不是可以认为掌握起来要比现代汉语要复杂、艰难得多呢?据我所知,当时国家对汉语文字等化繁为简,就有便于学习和使用、促进社会生产活动效率的目的。那么,这样看来,使用简体字,使语义更明确、购字更简单、造句更实用,创立普通话更是让大多数中国人可以用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方式进行交流,不也是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吗?

由此及彼,最近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准确地说是在背单词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英语词汇的构成、意义、读音以及这几者的变化的复杂程度几乎不亚于古汉语。英语词汇,一词多义,层层引申,词性转变,词形变幻,尊卑色彩……辞典上密密麻麻的注释,可见一斑。作为世界上目前最通用的语言,自然具有古老的历史文化色彩,这使它具备了和古汉语一样复杂庞大体系的可能性。那么,试探着从讨论意义上发问:是否可以为便于使用而对英语进行必要的简化乃至改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当然要看为什么要改进,或者说存在哪些改进的空间。这里,我仅从英语词汇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个英语本词可以经加前后缀、变体、加ing/ed等方式派生多个词语,且有书面语、正式用语、俚语、口语等区别,且那些变化进一步存在是否双写、改写等特殊情况,并由所有这些变化带来读音甚至是重音的变化;此外,词形的变化带来词义的变化,词义一变更要产生诸多新的固定搭配、使用场合、适用不同介词等等,不可谓不繁琐。其实汉语也有很多类似的变化,比如汉字由若干个偏旁组成,比如文言和口语的区别,比如一词多义,比如说话重音对意思表达也有影响,但经过建国后的改进已经是相对简化了,三千个常用字完成了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绝大部分任务,外国人学汉语没必要去掌握基本汉字之外的生僻字词。再看,比如吃饭,确实还可以说“用餐(膳)”“进食”,“填饱肚子”“开伙”(至于如闽南话“加蓬”之类的少数民族方言就更有意思了),但这些都是围绕“吃饭”这一本意,英语除了大量外人最难掌握的俚语外,与现代汉语多义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让一个意义可以由多个不同单词表达,更让一个单词拥有多义,还是以吃饭为例,不可能有中国人会告诉你“吃饭”=“饭厅”=“饭厅老板”=“菜肴”,甚至等于“吃饭的样子”“饥饿的人”等等(英语中有很多更“夸张”的,感觉是过于引申),也不可能在“吃饭”上面或旁边加上一瞥一捺,而表示“正在吃饭”或“吃过饭的”,不用划上斜线或加个尾巴什么的来表示这个“吃”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等等。这样一比较可见我们的古老语言经过改造后已经相对地比较独立、简明了,一个词拥有独立的意义,想表达与之相关的其它意义,自然可以有被你选择的其它词汇词,且对于单独一个词性的追究并不那么严格,没人会觉得你说“饭去”,是在赶“饭”这个名词出去,再比如上文中的“正在”就已足够表示英语中所有表示现在进行时态的后缀、语气、特殊用法、固定搭配、习语、句式了,多清晰易用啊,正在就是表示正在的状态,没有什么过去进行时(加“当时”即可)、将来进行时(加“到那时候”即可)等等人为地过分细化,大量词性的变化可能有累赘的嫌疑,因为具体使用一个单词肯定是有语境的,没有几个会说话的人傻到逐字逐句地去听人家是说的是名词还是形容词并且还听不懂!

但是说英语有点像古汉语,也仅是指在繁复程度上,古汉语虽繁,可繁之有理。看看那些瑰丽的古诗词,一字难换,千古传情,说明古汉语繁复到了十分精确的程度,显然英语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述我们的诗词精妙内涵,别忘了英语的习惯是在主词前后加很多定语、状语、修饰语、同位语等等,有那么老长一串尾巴,那还能叫诗词吗?初学英语时就有这种明显的感觉:英语既不够准确又不够简练。再看在尊卑等感情色彩方面英语显然还保留着大量的痕迹,甚至是直接沿用原始词汇,比如给男人女人做衣服、理发的人同样是裁缝可单词就不同,这样的例子太多就不一一例举了。新中国成立时就破了四旧,号称世界上文明国度之一的大英帝国也该与时俱进了吧。此外,说了半天,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英语单词其实对比于我们汉语里的字更贴切吧,那上述区别应更明显,对于外国人学汉字的,入门的复杂性更多在于字形,而二十六个字母不算多,却设计出更为复杂的一套词汇系统。

以上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只是感觉英语与现代汉语比起来似乎有一些可以改进的,你是老大嘛,呵呵。当然,即使我不能体验作为一个外国人学汉语的真实感受,我还是能肯定他们初学现代汉语一样很痛苦的,毕竟是与他们语言完全不同的方块字。其实这也说明了一定问题,外国人学汉语最大的困难在于构词思维的完全转换,是需要学习、突破的,而我们学英语则面临的是繁复的规则本身,前面的文章提过“英语是一门有着严格细致规则的语言”,这本身是好事,就是规则一多,对于初学者来说头就越大。应该看得出来,说来说去,我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英语学习所面临的困难,凡事专注、坚持地投入,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可能性自然就比较大,何况是一门并非天书却是流传最广的语言,现在牛人又那么多,你要告诉我身边就有个小孩子说起英语来天花乱坠的,我都不会有一点吃惊了,呵呵。

英语学习本身:考试专家认为词汇是重要的,是否通过考试80%取决于你对单词掌握如何,包括单词量和熟悉程度。可能很多奋斗于或者已经攻克过四六级或考研的朋友,都会比较赞同这一点,显然,即使阅读、完型、翻译、听力、写作再有各自的特点,不管怎么说都是用单词组成、操作的吧,看不懂、听不懂、写不出,其它技巧都成了空话。是的,我个人也是经历了四六级突击被一个学期单词,结果都没背完,加上练习做少了,这就决定了考试成绩也就过线。这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也是我认为更关键的是,对单词的熟悉程度。毕竟常用单词就那么多,但正如上文所描述的英语中存在大量熟词生义、用法变化多端(尤其是介词和搭配)的情况,常常让你愁眉苦脸、一筹莫展,尤其要是恰好对阅读中一两个核心词义想不起来了,就倒大霉了,那时就只有绞尽脑汁猜吧,时间有限哦。所以,平时只有多花时间了,一个是记忆方法的选用,比如逆向记忆,二是图个眼熟,一有机会就看看,三是通过阅读在语境中加深记忆,相信让你痛心疾首过的单词总是比那些十天半月不打照面的要深刻得多吧,反正我是一看就高度机灵,甚至眼睛冒火,呵呵。这也符合语言的应用性,中国日报和中央九台,一形一英,都是生活中实践英语的好工具,当然刚开始肯定很痛苦,也很花时间,所以我们都要去选择经人编撰的辅导书,教辅这块蛋糕真的是很大大大啊。此外,我觉得就阅读而言,在掌握了大量单词和语法的前提下,个人的语言理解力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无论充满多么复杂的长句,对题目的解答终究落实到你要对这篇文章说了什么、表达的是什么观点一清二楚。我想,一个汉语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的人,在同等条件下,一般来说面对英语阅读应优于那些汉语阅读理解能力不如他的人。当然,也不排除由于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带来的一些困惑。那么如何尽可能消除这种困惑带来的副作用?或者说如何进一步提高英语理解能力?个人认为,对一种事物的了解,如果能够从它的本质入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使比实用主义方法开始更艰难、花时更长,但最终的掌握程度肯定是要强于后者的。因此,虽然应试参考书很少对英语本身的起源、文化背景、内在的规律进行专门论述,也不一定需要这些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但我还是购置了关于语法、翻译方面的理论书籍,以期加深我对这么语言的了解。最后,我想说的是,兴趣是我们学习语言最好的朋友和最佳的帮手,有多少人是因为为了考试而不得不痛苦地背诵ABC因而愈发觉得枯燥、痛苦,事倍功半,而又有多少是出于对外语的爱好而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模仿、了解英语的过程中,而起越学越有劲,事半功倍,我家宝贝就是对背单词也缺乏兴趣,但因为喜欢模仿别人说英语而让自己的口语倍棒的女孩子。

英语单词记忆方法:英语与汉语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让我们在接触那些复杂句时感到头痛的根源。有人就说,英语是先给你一个主语,然后再加上一堆修饰的成分,而汉语则是先说上半天相关的,最后才告诉你主语是什么。很多教辅人员都在编写一些指导性的让你调整表达方式的书籍,至于单词,市场上同样充斥了五花八门的词汇书,比较有名的比如星火,大都自称有一套专门的适合广大学习者的记忆方法,除了最普通的按ABC顺序来编,一般来说集中在词义引申、情景分类等几种方法上,号称已经掌握了最有效的记忆方式云云。每年都有这么多人在用,我不知道大家感觉怎么样,所以我下面说的完全是我个人的体会。每每买来这样厚厚一大本的书,我总是在想这真的符合我的记忆方式吗?这真的是中国学生背诵英语单词最有效的方式吗?说实话,我背起来还是感到很痛苦,6000单词,让你背了后面忘前面,而循环复习要花去你多少时间啊;具体看每一单元的分类,星火主要是由一个主词根据词根、前后缀等演变方式引申出形近词,穿插着进行近义词辨析,并配图对某一方面的词汇予以归类,我认为这些辅助方式非常的棒,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帮助提高抽象思维的效力。但是,主要按词形排列的方式仍然不能避免像英语大辞典那样将十几个乃至几十个模样长的差不多的单词一股脑地展现在你面前,且词性、读音都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不七荤八素才怪呢!请问,是将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放在一起让你更容易区分谁是谁,还是将一堆白人放在一起让你寻人更容易?不用说,差异化有利于记忆,我觉得最负盛名的星火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为什么没有呢?我想那些专家比我聪明的多,办法是有的,但肯定是有一定的顾虑。

先说说我自己摸索的方式,可能比较适合我这种对英语不敢冒,而汉语思维比较明显的家伙吧。那还是六年前为大学英语四级而背单词时就萌生的想法,初中时我就有用专门的本子记录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精要(我比较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在文科学习方面尤为明显,对中国历史的一大本分类提纲式笔记至今保持,“法宝”舍不得丢,呵呵),每次在临考强背上一两遍,简直是事半功倍。到了背四级单词时,觉得按ABC背诵索然无味,进度缓慢,最头痛的就是意思相近、交叉的词汇前后出现的太多,到真要用时往往一个都想不起来(我很弱智吧),于是就想为什么不可以按汉语意义来逆向对整本英语辞书进行分类呢?这样至少我知道要表达某个意思时可以从哪些词汇中选择一个贴切的,更好在根据汉语意义分门别类,使整个辞典的记忆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熟悉新词典的构架后我就可以随时清楚地回忆在某一个部分某一个方面有哪些英语单词可以表述……无论是记忆词汇本身,还是写作、口语都是顺着汉语思维来充分选择英语单词;并且,英语词书,需要你记忆的不仅是单词本身的音、形,还必须记忆一对多的汉语意义,这些汉语意义有的属层层引申、有的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干,而且对应不同的汉语意义,原词本身还可能再次发生音、形变化,这是多么占用记忆存储量的工作啊!相反,如果是以汉语意义为本,多应多个可供选择的英语单词,那么由于母语不需要记忆,需要我们的记忆的就只是那些汉语意义下的若干个单词,以及某些近义词之间的辨析,我觉得记忆量至少减少了一半。对,就这么干,当时很兴奋,找了本子着手,可实际上要对四千以上的单词(还要包括多义词的分门别类)进行完全按中文意义分类是很困难的,也许需要一个团队分工完成。所以直到过了六级都没做成,但每次背着那些臃肿混杂的辞书时就觉得不爽,始终没忘我这个设想。工作后为了考研,我决定再度尝试,原先是手录,由于需要不断调整类别,而不现实,等有了电脑之后,开始在电脑里操作,怎样修改都可以,就是速度比较慢,但对于我来说录入的过程又是一轮记忆啊。大致分了形容人(品质、心理、外在)、人的行为、具体动作、形容事物、社会生活、动植物、学科、表性质、连词、数量词、语法、格言和谚语、无法归类的习语等大类(未最终确定),每一类中细分若干小类,用不同符号进行近义词辨析、固定搭配等,工程量颇大啊!是否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还得拭目以待,我是设想编完目录后打印出来,置于案头,每日翻看,可形成形象思维(知道哪些单词在那个位置),还可以拷进PDA随身携带,加深记忆。此外,我在多个综合书城中找寻过类似的辞书,但遗憾没有,要有就省我事了。最接近的是《汉英分类新词典》,但不同之处很明显,该辞典收录的全部是名词,且包括了各学科最专业的名字,形容词、动词、语法这些我们要的没有,太专业的我们一般学习英语者也不需要吧;与市面上各种“汉英词典”的区别也显而易见,后者只是按汉字顺序而非内在意义排列。

至于为什么专家、高手们没有去做这种事,我想了一下,觉得应该是学习英语时本应摒弃汉语思维,后者是娴熟掌握外语的大敌,而我那么做正是犯了大忌吧,呵呵。不过,只要对我在记忆单词这件事上有用,眼下何乐而不为呢?

2006年8月3日

蓉城望平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04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07评论 3 38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50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3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5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17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8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29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7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9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3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36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68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6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39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