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赋山居·七夕
【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选自《全唐诗》058卷017首)
【注解】
花庭:花苑。
粉席:女子梳妆之所,犹言妆次。
云岫:xiù,山洞;有洞穴的山。《尔雅·释山》:“山有穴为岫。”
针楼:意思是妇女所居之楼。
石类:怪石类似。
支机:支机石, 汉传说为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昔有一人寻河源,见妇人浣纱,以问之,曰:‘此天河也。’乃与一石而归。问严君平,云:‘此支机石也。’”
槎:一读chá,树木的枝丫,同“茬”,残留的根茬;同“楂”,木筏。二读zhà,用刀斧砍斫。泛槎,fàn chá,指乘木筏登天。
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接近;亲近。
【赏析】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宰相。李峤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贬任怀州刺史,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别驾任,终年七十岁。
李峤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更被尊为“文章宿老”。《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为李峤诗,一直到现在都很喜欢的一首诗。李峤为人,一说刚直廉正、崇尚节俭,一说李峤历仕五朝,先是依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继而追随韦氏一党,人品多受诟病,史家评价,贬抑居多,不知二者孰为真假。
李峤是唐代较早在王屋山居住的诗人,乾隆《济源县志》称“李峤园,在王屋山侧,有诗。”早在武则天时,李峤与道士司马承祯就有过接触,司马承祯“及将还,敕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李峤有一首《送司马先生》,可能是写给司马承祯的。司马承祯于开元十五年在王屋山阳台观居住,是在李峤卒后十多年。司马承祯后来选择在王屋山修道,与李峤之前在此闲居可能有关。
李峤此诗为七夕在王屋山上作,具体有何人同题赋诗,已不可考。从形式上看,这首五律四联均对仗工整,且灵活富有变化。首联每句均由三组名词构成,以下三联每句都由两组名词和一个动词构成,但每一联动词的位置与名词的组合方式均不同,显示了诗人高超的对仗技巧。内容上,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典故,将目之所及的石头、水池都视作传说中的仙界之物,使得七夕在诗人笔下充满了浪漫色彩,仿佛自己要乘槎而去,与天河上的喜鹊和海鸥一起嬉戏了。此诗对仗中含细致的景物描写与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出诗人山居于此的闲适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