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一大票“超级故事”,豆瓣要把它们拍成电视剧

豆瓣最初诞生于2005年,当时候的豆瓣人数是1,杨勃一个人,而且这个数字保持了整整一年。最初的豆瓣设计是一个记录用户个人读书、电影和音乐喜好,并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个性化推荐的网站。你可以在上面搜索图书、唱片和电影,用”想.......在.............过”对它们进行标记,网站也会根据一些算法对你进行个性化推荐。其后,它成为了人们评论和交流这些精神产品的聚集地,同时,由于用户不断地标记,它逐渐建立起了像亚马逊一样超大规模的图书,电影,唱片数据库。

他的用户群体截至2013年5月15日,豆赠首页显示,它已经拥有7142万注册用户、覆盖829个城市、有33万个兴趣小组、11.0069万个小站、2.4691万个独立音乐人、4060个作者和译者、与2690家电影院合作。

这一切的成果,不得不归结于杨勃背后的故事。《一个人的豆瓣》,描述了杨勃在迷雾中探索豆瓣的发展。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看互联网的发展。他利用“谷歌”、“亚马逊”作为了自己的标杆方向。

为什么他会以这两家公司作为他的标杆方向呢?谷歌与亚马逊的竞争,其实是互联网的两种形态之间的竞争。从产品的角度:一个主要提供搜索,而另一个主要致力于电子商务;从用户的角度:谷歌提供的事“(用户)我要…”,它表现出用户主动的行为——搜索。亚马逊则是建立在用户已经完成了的行为基础之上,“(网站、数据)猜你要….”,表现出被动的行为。杨勃深度分析两家互联网公司的不同,从中豆瓣采用web2.0的发展方向。由于web2.0是以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因此用户在浏览网页时,考虑如何让用户有很好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让用户浏览网页有更好体验。放入广告是一个大问题,杨勃对广告的放入十分纠结,为了给知乎带来盈利,他勉强的放入广告,但是他对广告给出了很多条件限制。为了盈利,杨勃说:“我们对盈利一直都有把握,只是快和慢的区别,没有增长的放面的问题”。

他一次次的重审他自己的豆瓣的观点“豆瓣是一家纯粹的产品的公司,他更在乎的事产品的价值,商业价值只是易于让人们捕捉的一种现实的维度而已”。盈利与产品应该一拍结合,互相成长。

“一千个用户,就有一千个豆瓣”这是杨勃对豆瓣的用户的理解。因此,他对豆瓣的理想化的想法:完全以个人为中心,按照个人的想法去服务空间。杨勃和他的员工一直努力在朝着这方面靠拢。

通过阅读《一个人的豆瓣》深度了解杨勃对豆瓣的理解与定位。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的需求,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豆瓣。这也是豆瓣未来的发展趋势。盈利是每一款产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但是不能盲目的追随盈利,而忽视的了用户体验。

杨勃在生活中经常在知乎上互动,发起讨论,时刻保持与用户联系。

如有想看此书点击:大布荐书《一个人的豆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是2016年8月8日,已经过了221天,距离2017年145天,时间过得真快,我还没干什么,这一多半就过去了。...
    伊熙玉涵阅读 1,131评论 0 0
  • 宋 ·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
    雨_莲阅读 2,166评论 0 0
  • 我身边的朋友,她很漂亮 01 我讲两位同窗舍友。作为四年大学舍友,多少是有感情的。 那位高情商舍友小m,家境优渥,...
    魅格体阅读 1,592评论 0 1
  • 三种方法实现 一、scrollView做垫子,上面添加多个tableView(不可取); 效率低下,cell不能循...
    SadMine阅读 4,16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