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教育与科学精神
1.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的态度
写这本书时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痛苦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个超人。数以万计的老师都在另辟蹊径,我亦如此。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
(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年,第10页)
敢于承认教育会失败,有宽容失败的氛围。
教育界像其他很多行业一样,流行一种政绩文化,政绩文化也可以叫作宜传文化,其主要特点是多讲成绩,少谈问题。老师们每到期末写总结,都是这个路子,传播正能量,增强信心。这可以理解。这是一种“求善”的态度。但是,当我们对于教育进行专业研究的时候,就不能全按照这个行政的路子了,要用科学思维,要有一种“求真”的态度,要实话实说,不能只谈过五关斩六将,回避走麦城那一段。做典型发言时你是一个宜传者,参加业务探讨时你是一个研究者,这是两种不同的角色,不但思维方式有差别,就连语言也该有不同的色彩,此事不可不察。
2.要有一种分析的态度,避免整体化
“分析”这个词、它的意思是把一个东西从整体分成几部分。汉字“分”字、下面是一把刀,把上面的东西分成了两半;“析”字,右边是一把斧子(“斤”是斧子),把左边的木头劈开。总之分析是要把一个东西破开。在我看来、“分析”这个词通常的含义有两个:一个是把整体拆开,这是横向的拆分;另一个是擦清楚后一个事物与前一个事物之间的关联(特别是因果关系),这是纵向的拆分。分析是思维的基本功,人类的一切知识和思想都来源于分析,你要思考任何问题,首先就要把它拆开。很多人说中华文化强调“合”,属于“整体思维”,但这“合”,这“整体思维”,也需以“分”为前提。比如所谓“阴阳”,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所谓“仁义礼智信”,不都是“分”吗?没有“分”,哪来的“合”?我们认识一个人也是如此。你要全面了解一个人的人品,起码要从德和才两方面进行观察,这就已经是拆分了。要了解一个人的生理情况,更要从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循环系统等方面分别了解了之后,才能整体上有个认识。中医没有这些说法,但也有五脏六腑和经络穴位之说,也是“分”。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你不把它拆开,是无法深入认识的。小孩子都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见什么拆什么,想看看里面怎么回事。如果对事物不加分析,我们对它的认识固然可能比较“完整”,但肯定是笼统的,表面的,多是囫囵吞枣的印象。很多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对一个个学生的认识,正是如此。没有分析就没有思考,也就没有科学。
eg:小学生的告状问题
3.要有一种讨论的态度、质疑的态度,且首先要自我质疑
《现代汉语词典》对“信念”一词的解释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也就是说、所谓信念、就是“反正我这么看”,并不涉及这种看法的正确性,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如果从信念角度观察我们的教育界,你会发现,教育整个就是一个大筐,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信念,教师的发言、文章,几乎全都是这种东西。你也不知道他的种种信念来自何方,反正他就信,然后就照着做。
有信念也未必一定是坏事,问题在于,这些信念有“内在的自我纠错机制”吗?没有。老师们写的总结和论文,领导(甚至一些“专家”)关于教育的讲话,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回避不同意见,对自己的信念不利的证据和数据,一概不提、好像它们根本就不存在一样。所以我们的文章几乎都是“宜传性”的,而不是“研究性”的,我们从来不自己反驳自己,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如果外部提出异议,我们就生气;要是我们的信念在实践中碰了钉子,我们就怨天尤人。我们习惯于这种“把信念当真理”的思维方式,教育只能离科学越来越远,因为相信科学的人根本不是这种态度。
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每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有它或多或少的合理之处,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所以,对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看看它用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这个情境是否合适、是否真有道理。一个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教育者,他的批判思维的矛头,首先指向自己,他会经常反思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写文章说话之前,不等别人来反,他会自己首先从各个角度把自己反驳一遍。你在严肃的业务讨论中,在真心反思自己工作的时候,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多点质疑和讨论,不要一副如人无人之境的样子。
4.确认因果关系要严谨
如果你打算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你首先要相信,凡事必有原因,而这个原因是可以找到的,世界是可知的,所谓不可思议,只是你还没搞清楚。于是你遇到问题,首先就会去调查其原因在何处,或者你根据以往的经验,猜测一下可能会是什么原因(提出假设或假说),然后你得去调查,或进行实验,来证实或否定自己的想法。事实上科学家都是这么想事的。我们说要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就是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认知错觉、错误的归因在生活中多极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因与后果完全无关,一种是前因与后果有点关系,但不完全匹配,归因过于简单化了。在教育实践中,这两类错误归因也是常见的。
认知错觉,说穿了就是无意的甚至有意的自我欺骗,把自己给忽悠了,得到了暂时的心理平衡。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到头来还得面对,吃号的还是自己。教师遇到因果关系不清可怎么办呢?我的体会是,不要急于下结论,去调查一下。比如某学生近日很有进步,我先不忙着沾沾自喜,去间间他本人和他的朋友最近他为什么有进步。如果确实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或者有一部分的关系,那是宝贵的成功经验,如果无关,可以使自己头脑清醒。总之是永远不要欺骗自己。这样工作,才能学到真本领,才称得上具备科学态度,比较专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