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装的东西越多,反应速度越慢;房间里物品放置得越拥挤,越限制行动的自由。孩子也是一样,填塞了太多知识,便少了灵气和创造性;一个人头脑中有太多规则,便多了重重束缚。
一个初生的婴儿,仿佛一间还没有做任何装修装饰的房子,空空如也。正所谓 ‘空灵’,因为‘空’,所以自由而灵动,充满了灵气。在他婴幼儿期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空,所以不断地在吸收汲取,且是照单全收。父母(养育者)的言行举止,如同不断的在给房子装修,最终形成了房间的基调和风格,也塑造了孩子生命的底色。
因此,孩子幼小的时候,在他还没有建立起自我的时候,他认同父母(养育者)给予他的一切(至少是在很大程度上)。你如何看待他,他会有同样的自我认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养育者的关系模式、被对待的方式,会放大成他人生中的主要人际关系模式,同时也内化成他自我对待的方式。
一个人的自我,是在他成长过程中不断自由表达自我意志而逐渐形成的。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迫屈从、迎合父母权威的意志,那自我意志就会越来越弱,无法形成真自我。
当父母过多干涉孩子、控制孩子,将自己的意愿越界强加给孩子,常常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听话乖巧的好孩子,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权威的意愿做事,迎合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看上去似乎不错,却常常有些拖延和缺乏激情,也会越大越缺少生命的灵动;另一个结果,是叛逆的孩子,你让我A,我非要-A来对抗你的意志。可是,这两种孩子,都没有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都不是来自他内心的意愿。外界的意志强加和干扰让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真实意愿,他逐渐失去了自己,身心不再合一。这样的孩子,即便活出了所谓世俗的成功,却无法活出自己真实精彩、活泼泼、充满激情的生命。
因为,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你自己。
父母的胸怀和境界,决定了是否有能力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让孩子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基于这样的学习、思考和认知,这两年,我开始越来越放松。我愿意温柔地对待儿子,让他以后也能温柔地对待自己,对待世界;我尽量不干扰他的自由意志,以便让他能听清楚自己内心的声音,让他知道自我意志可以主导自己的人生选择;比起学习成绩,我更愿意关注他脸上的笑容和生命的状态,让他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喜悦的感觉,以此祝福他今后一个人走向社会时,有快乐的能力,能够喜悦面对自己的人生。
逐渐探索和回归自我,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的视角和接纳,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追求。我不再要求自己活成一个只有正面的好人,也不再需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好孩子,我对儿子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少,我愿意给他更多的爱和自由,比起培养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优秀孩子,我更愿意尊重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事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为了迎合和讨好外部标准、为了对外证明自己的能力或是为了给父母带来骄傲,我更愿意他真实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而不需要成为我喜欢的样子。
在自由中,生命的状态一定是喜悦灵动和自在的。
我们也许会有担心,对自己、对孩子没有要求会不会不思进取?其实,美好是生命与生俱来的本性。如同一颗种子,在阳光雨露土壤这样充沛的爱的环境里,不需要你去引导什么,要求什么,它一定会向上茁壮成长。
因为,
向上生长,那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