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二章。
1
同样的内容,何以培训比读书贵那么多,依然有很多人甘愿掏钱?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好的问题,往往比好的答案更重要。)
正是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拆书家”这个概念。而所有的培训师,都可以看做是一个优秀的拆书家。
所以,读书与参加培训的区别,主要就在这个拆书家身上。拆书家所做的事情,归纳总结一下,就是拆书的内涵。
我理解的拆书家,就是按照拆书家本人的理解,提取书中有价值的内容,并引导大家将这些内容结合到自身的实践当中去,以对过往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反思,对将来的规划提供可行性思路,从而转化为实际价值。**
2
后面列举了几个拆书的实例,对于理解什么是拆书,起到很好的作用。
为什么我前面要提到“按照拆书家本人的理解”,因为拆书就是把书里的一部分拿出来,从中提取有价值的养分,以这个养分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大家吸收——这跟培训的思路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同一本书,同一个章节同一个段落甚至同一个词语,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样,能提取出来的东西也就不一样。
因此,同一本书,不同的拆书家当然会拆出不同的东西来。
那为什么不自己拆?拆出来养分让自己用?
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基本上就知道应该如何去读书了,尤其是读致用类的书。
3
海尔的“日清工作法”。
每天的事情每天都必须完成,这实际上是一种“目标——行动——奖惩”的机制。每天都有每天的工作清单,实际上就是每天的工作目标,然后通过你的实际行动去完成,最后根据完成结果,赏优罚劣,这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机制,海尔借此扭转局面,有一定的道理。
作为一个管理者,可以应用到管理团队当中去,思路非常简单,可操作性也很强。
更重要的是,作为我们个人,每个人都可以用这种机制来进行自我管理。
读写群的打卡,不就是这么一种机制吗?
这个机制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但是想要卓有成效,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强大的执行力!
4
这一章里提到很多书名,尤其是同一个类别的,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书单。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来作者的读书量。
我要说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世界级的经典致用类图书,几乎全部出自外国人之手。
除了作者提到的这几本,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自控力》、《强势》、《专注的力量》等等畅销书,都无一例外,并非出自我们本土作者。
当然没有经过细致的调查,并不能肯定就一定是这样的一个结论。也有可能囿于我的阅读量,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
不过我并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我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的睡眠时间究竟多少个小时才是合理的?
因为睡眠越多,意味着你的觉醒时间就越少,而我们的生命长度,其实应当以觉醒时间为主的——比如说如果一个人从10岁昏迷到50岁,55岁去世,你说他活了55年,似乎就非常不妥。
然后我就在网上挑了4本睡眠类的书买回来看。刚好两本国内的两本国外的。
体会是国外的两本要专业很多,有理有据,相比之下国内的像是野路子出生,说的话都是想当然,所有内容基本上都能从网上搜到。
这个问题挖掘下去,就复杂了,可能跟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关系,不再多谈。
5
明白了拆书是怎么一回事之后,自己给自己拆书当然简单(拆得多了我估计也会有很多技巧在里面),如果组织一场拆书活动呢?
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具体流程应该如何?怎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中间可能出现哪些状况?这些东西,似乎在第五章,那就拭目以待。
另外,看完这本书,我打算重新读一遍秋叶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因为里面涉及大量的拆书内容,当时我不太明白拆书是怎么一回事,看的有点模棱两可,第二次读,应该会对拆书这回事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