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高三备考阶段,大伙最不爱上的就是地理课。当时我们的地理课大部分被安排在了下午第一节,相信很多经历过夏日读书的同学,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
困倦,抵触,生涩,外加老师那自带催眠效果的浑厚嗓音,往往课程进行不到十分钟,成绩差的同学就开始以头撞桌。哪怕是基础好的同学,在被问“听懂没”时,也会愣上四五秒才反应过来,气虚地回应声:“懂……懂了?”
某天,当这番颓丧的景象再次上演,地理老师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不讲了!
大伙面面相觑,心想可能老师也困了,或是对我们失望透顶,打算破罐破摔?紧接着,老师发出第二道命令:拿出纸笔,抄这道题的答案!
一位同学在台下开始犯嘀咕:“想放弃我们就直说,干吗拿这种方式应付呢?”
老师语气坚定道:“抄,也是种收获。”
那就抄吧……开始还有点效果,毕竟抄一遍确实会加深印象,可抄着抄着,脑袋又锈了,又有同学开始以头撞桌。
老师当机立断:“来,抄得差不多了,现在大伙把书翻到这里,我们集体朗诵一下这段话。”
那年高考,我们班的地理平均分比其他班级高很多。
很多年过去,当我回忆起这段经历,觉得他真的太有水平了。当他发现一个瓶子里塞满石头,导致再也无法增加瓶子重量时,他懂得塞进一点沙,再灌进一些水。
而那些糟糕的午后,并不是只有我们一个班在经历着,最终我们班能脱颖而出,就是那点微不足道的沙子和水起到了效果。
地理老师的教学方式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当前提是普遍前提时,前提是什么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种前提下,你能做什么,且做了什么。
后来妹妹备战高考时,也经历了我们当年那种学不进去的状况。她向我抱怨,每天能有效学习的时间太短,大部分时间状态都不好。
我把上面的故事讲给她听,并对她说:“永远不用担心状态好不好,因为即使在状态不好的前提下,你仍然可以做点儿什么。”
做不下去题,可以抄抄答案,看看人家是怎么分析的;答案抄烦了,可以出声地读读书;书也读腻了,可以换一科目。总之任何状态下,都有那么点儿事适合你去做。
也许真的到了战场上,能帮你拉开差距的,就在于当所有人都状态不好时,你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