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詹姆斯主张意识的功用是指引有机体适应环境,强调意识是流动的东西,称为意识流。反对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纯科学来研究,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我从中体会到的是,他对心理的作用持有积极的适应观点,不断为了更好的适应,意识会主动进行调节。这是否可以看做人本的先驱?或是对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认可?“让自己感觉勇敢起来,表现的很勇敢,并以意志力来实现这个目标,勇气便可取代恐惧。”他的经典观点之一,也是确实可以做到的内容。记得中医课上老师让我们发大誓愿,从“假大空”开始,逐渐的自己内心接受并相信,行事按照这个所发誓愿而行,最终会真正成为有大誓愿的人。是不是也是运用了这个原理?
具身认知的概念第一次接触,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简言之,就是人在开心的时候会微笑,而如果微笑,人也会趋向于变得更开心。这很颠覆传统的因果理论认知,孩子学不会才不想学,不是因为不想学才学不会。不是因为悲伤才哭泣,而且哭泣触发了悲伤。这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打破,不分彼此,是存在于一个系统之中。
“认知是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具身认知的研究纲领强调的是身体在有机体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同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身体在认知的塑造中以一种枢轴的作用和决定性的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高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
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心智是身体的心智,离开了身体,认知和心智根本就不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中医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将机体和天地环境看做一个整体,在关系中不断的变动,所以经络系统只在活人身上会体现出来一些迹象,缺在尸体上无法寻找,因为不可割裂,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独立的事物。中医关注的是人的身心各部之间,和天地之间,和气候环境之间,包括和情绪互动之间的关系出了什么问题,研究的是无处不在又不断变化的关系,是不是与具象认知指向了相同的方向?
身心不二,离开身谈心是虚妄,离开心谈身是死物,同时必须放入到身心所处的此时此境,彼时彼境去体会,才是具象的法门吧。
感谢老师今天的文,让我对中医的思维豁然开朗。也对禅修有了更多的理解,调节了此身,心随身化,自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