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理解谁?谁能理解我?我自己都不理解我自己,我怎能理解别人?比如,为什么有的人我看着顺眼,有的人不顺眼?为什么同样的话,别人听了反应不大,我听了就容易发怒?
我知道这是我的信念在起作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事情,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信念,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是解释和支持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
信念形成的四个途径:一是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二是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某些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三是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四是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比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认定是因为他妒忌我。
上述第三、四种途径,常常会导致不恰当的信念。比如有一位母亲,对女儿说,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进心,女儿成长后谈恋爱时,挑选的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男子。十年后他俩分手了,原因就是那个男子太有上进心了,总是忙于工作事业,而没有给家庭足够的时间。这个时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进心对她的婚姻幸福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再比如,对方拒绝我的善意,我认为他嫉妒我有能力,凭着这个信念,便知道如何对待他了。然后带着这样的心态,只会看到、听到配合这个信念的东西,很容易便把自己限在困境中!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产生的信念就千差万别,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我们自己在不自觉的状态下产生的一些情绪,无论负面的还是正面的,都是由我们自己内心的信念决定的。我们对自己的一些局限性信念不清楚,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只能通过深挖,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与他人的信念不同,情绪体验不同,我们怎么能理解别人呢?我们只能试着多沟通多倾听对方,逐渐接近对方的内心世界,但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所以正如李克富老师说的:“你想让别人理解你自己,你就死了那个心吧,别人是不会理解你的,只有傻子才能被别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