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妹在公司,做文案策划。公司要推出一款新产品,让她写一篇推文,在公众号上发布。她刚开始写了一篇,被打回来,说是文风不对,逼格不高,像小学生作文,要求重写。她揣摩着,尝试加入文采、感情和格调,却又被打回来,还是要求重写。
她咬着牙,吭吭哧哧又重写一篇,还是被全盘否定。来来回回,尝试写了五六个版本,都被打回来。“没文采、没品位、不抓人”,领导给的意见,针针见血。她连续加了几天班,满眼血丝,彻底崩溃,来找我哭诉。
“你可以问领导,要一些范本,来找找感觉。”我建议。
“他给过我很多,但我就是写不出。”她满脸挫败。
“再试一试吧,能力都是慢慢磨出来的。”我劝慰她:“下一次,或许感觉就对了。”
“我已经彻底绝望了。”她仰天长叹:“我觉得,我根本没有写文的能力。”
其实,她的文字,我是看过的。她的文风,诙谐、轻松、接地气,能将很枯燥乏味的东西,讲的妙趣横生,幽默风趣。在写作方面,她是有天赋的。可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彻底粉碎她的自信,让她放弃自己,坐以待毙。于是,我给她讲了一个著名的故事。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个经典实验。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会给笼子通电,对它进行电击。只有逃出笼子,才能避免被电。刚开始,狗在遭遇电击时,还会四处找出口,想要逃离。可是,笼子始终封闭,多次试验后,它出逃失败。
后来,铃声响起,塞利格曼在通电前,先把笼门打开。可这时,狗不但不逃走,而是不等电击,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一只狗,原本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件事情上失败,他就会在这件事情上,放弃努力。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无可救药。实际上,并不是我们“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会让人自设藩篱,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师妹在文案的事情上,因多次受挫,而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对自己的能力彻底怀疑,再也不想去尝试一下。这是对自己潜能的放弃和扼杀。
其实,“习得性无助”,就是一种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的消极逃避。很多时候,能力的提升需要磨砺,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失败,相比起绝望和放弃,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去客观理性地归因,然后做出调整和改进,再试一次。
比失败更可怕的,是害怕失败。恐惧、担忧和焦虑,往往会让我们深陷泥潭,扼杀自我。想要学本领,练本事,想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要有一颗“耐撕”的大心脏。所有的挑战,都蕴含着机遇,只要你咬紧牙,不放弃,死磕到底,就会在暴风雨的洗礼后,获得新生。
永不放弃,再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