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关注正向这个问题时,胡晓萍老师提及阿q精神。对此,朱金凤老师做出了解读:阿q精神是凭空想象,是精神胜利法,想完了就结束了。而我们的关注正向包括重新建构,就是从负向中看到正向,他是有真实的依据的,是确实存在的,他是真正有的部分,而且找出来是为了看到他的资源,看到他力量,看到他的成功经验,然后让他接着去行动,最后带来改变。
黄延海老师用阿Q挨打这件事情来解读两者的区别: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臆想臆想是对于不存在的东西的想象;正向是事件中真实存在的东西,是积极的方面。
“别人打他,他打不过,就说儿子打老子,其实别人不是他儿子,这是臆想,不是关注正向。这样也无助于未来的建构,未来永远建构不出他跟别人的父子关系。而焦点的正向源于真实,面向未来的建构。”
朱金凤老师在黄老师举例的基础上,用12个字对于关注正向这四个字作了概括:源于现实,始于行动,带来改变 。
黄老师再次举例证明臆想的特征:他看姓赵的受人尊敬,就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其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姓啥,这又是臆想,不是真实。
关注正向的前提是必须有依据,必须有真实的依据,这样才能面向未来的建构,也就是朱老师说的“能更好”
刘存晨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本身就有一定的幻想症和臆想症,自我陶醉自我麻痹,揭示讽刺当时的政府和整个民众意识,最后只能导致自己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动挨打。
所以,综合大家的意见,可以得出结论:臆想的结果是越来越差;关注正向的结果是越来越好。
“他说和尚摸得,我怎么就摸不得——这又是臆想了,别人能做的事你就有资格做吗,尼姑对和尚有意就一定会对你有意吗?——焦点对应这个问题的追问可能会是:我上次摸得,这次怎么就摸不得?找的是自己的例外,源于自己。”同样的事,有人能做有人不能做。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不在于事,人是焦点,每个人的焦点都是自己。关注自己,才能看到自身的资源,找到自身的力量。
用黄老师的话说就是想更好是关注正向,有美好的愿望;能更好是看到了自身的资源,找到了自己的力量。想与能之间的距离就是我们成长的道路。
我上完课回来看到大家的讨论,对于阿Q精神和关注正向的区别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思考,非常幸运能成为大家中的一员,期待每一天都有一纳米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