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只是求存,毫无疑问一定是只看利益最大化。因为足够的钱就能实现营养更均衡,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当然前提是获得利益的过程中,如果有健康受损,所赚的钱要足以抵消其健康损失——也是一个盈亏平衡点。
有些人可能过于高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或者医疗技术前景;有些人可能虽然知道那样不健康,但仍然由于一些原因,不得不这样,比如家里有当事人认为的更严重的急需钱的情况,于是或者主动放弃健康而更在乎利益;有些人可能低估了自己的健康状况或者医疗技术前景,或者相对来说对钱,或者对成就感不那么在乎,于是过于懒惰。也许还有其它可能。
显然人其实不是纯粹的求存,很多人会因为面子问题,甚至仅仅是心情的好坏而和人起冲突,甚至很多冲突会因此而让人没法存在——死去。
人对于精神的需求呢?精神快乐和自尊是否可以完全由神经元信号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引发,暂时可能还不清楚——因为如果可以,也许人类只需要持续进行相关的神经刺激并吃药让大脑适度分泌多巴胺等,一切就会好很多——刺激和药物的副作用自然是希望没有。
从小猴子的喂奶机器人工铁皮妈妈和毛绒玩具人工妈妈实验中可知,求存是非常重要的事儿,小猴子并不会为了贪恋布偶妈妈温暖的怀抱而拒绝喝奶。但只要吃饱了,精神需求就变得更重要了,因此小猴子才会每天会大量的时间和布偶妈妈在一起。这个实验应该说明,人类也是差不多的,物质和精神都是很重要的。
但如果只能在物质和精神之间选择其中一样,大概很多人都会选择物质。,或者说很多生物都会是这样,甚至可能狮子、老虎等并不存在精神需求——说不定也有,暂时还不知道,但显然它们应该没有关于艺术和历史的有意传承和学习。
至于物质和精神的比例,如果涉及到生存问题,大多数情况,物质会占上风,但显然有些人还是会觉得精神更重要,因此有“不自由,毋宁死”的说法,历史上也有很多自杀和决斗。
但如果生存没有问题,精神却不一定占上风——要看每个个体的认知。有的人可能依然觉得物质比精神重要,有的可能觉得差不多些就行了,有的可能觉得开始变得很精神重要很重要,而每个人的具体比例到底如何,不仅会随着时间、地理位置、人物环境而变化,而且即使固定不变,恐怕暂时也没人能知道比较准确的答案。
这些比例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包容和冲突、友善的不同。
因此勾践、韩信、李世民、武则天、李白、杜甫、韩信、刘邦、王维、陶渊明、曹操、诸葛亮,这些人,都各有各的选择。同时,现代人在面对人情世故、工作压力、职业选择、婚恋交友等方面,也都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对喜欢颐指气使权贵点头哈腰(当然不是所有有权势的人都喜欢颐指气使,这也和每个个体的认知有关),有人不卑不亢,有人虽然难免为了利益而希望和这些人搞好关系但却最终又做不来,也许也有人就是看不起这些人。
人类在实力不如别人的时候,到底是选择认命,还是选择随大流,还是选择坚持做自己,也是每个人难以随意控制的个人习惯。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当然是没有公平公正一说的,在那里,狼不吃羊,应该才是对生态链的不公正。
今天删除了一些人,但其实不知道有没有删掉不该删的人,也不知道没有删的里还有多少是应该删除的——这种观念,大概也是一种病态,但既然暂时觉得就是想删,那就删吧。有些错,是有后悔的机会的,只是有些的确是没有。人在不同的阶段,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包括对自己和他人以及各自所做的事说的话),其实也是大不同的,曾经敬佩的人,也许有天怎么看怎么不顺眼;曾经大加鄙视的人,也许有天发现自己当初是那么无知自以为是——有信息不全导致的看法改变(这是基于事实),也有基于一方或双方认知变化引发的改变(观点、立场或利益关系、信仰)……
人类作为动物之一,既然只能连接150人左右,那么注定很多人都无法深度连接,这不等于别人不够好,也不等于自己不够好,这是生物世界暂时难以完美地解决的问题。而圈子利益共同体显然是不争的事实,甲对乙好,不等于甲会对你比较友好,说不定他只有对你歹毒,才有资源拿去对别人好;甲对乙歹毒,也不等于甲对你歹毒,说不定他之所以对别人歹毒,就是为了让你更好。这些,如前所说,也就不是简单用道德来衡量的。愿所有出自本心而希望我好的人,都好,而且彼此没有偏见和冲突,而是友好地协作,也愿我不至于辜负那些出自本心希望我好的人——这当然只是美好的幻想!!事实,甲希望乙好,丙也希望乙好,但却有甲无论乙说什么,也要坑丙的情况。而且,也并不真的是别人希望我好,我就希望他好,有些人的好,也终究是失去了价值的。反之也一样,并不是所有我希望他好的人,人家都在乎我的这种希望——说不定人家反而嫌烦。这就是人类世界的复杂。
很显然,最近有些废话发生了重复,有些地方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