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做朋友》的读书笔记(四),强制输出,读书更通透。
交流
百度百科上解释:交流,指彼此间把自己有用的提供给对方。
学会倾听
你可能觉得听谁不会呀?人类的发育规律:会说话之前就已经会听了。可事实上,很多人随着年岁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倾听能力反倒下降了,正所谓越长大越“难听”。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
过早质疑有三个坏处:
1. 不能获取全部信息。说者讲述所有的必要信息需要一个过程,过早提出质疑可能打断对方的思路,提高了说者有效表达的难度,也增加了自己获得讲述全貌的难度。
2. 落入自以为是的陷阱。谈话初期,驳斥对方的难度是最低的,于是过早质疑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上只是无知者的自大。
3. 不由自主的进入排斥状态。过早质疑可能引起因为信息不全导致的不赞同,进而拒绝接受信息,进入“听而不闻”的排斥状态,说者“对牛弹琴”,也就无从进入谈话的下一阶段。
人类讲话的速度往往远低于思考的速度,大脑会认为自己在“听”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但又不知道可以用多余的脑力做什么,自己所以常常会走神。那多余的脑力可以做什么呢?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所谓“回顾”,就是想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
如果是事实,就想想内容的而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就想想他之所以这样想的原因和依据有哪些。只要肯“回顾”,你就有可能“听”出很多隐含的信息(其实是想到的),而有效倾听、有效理解的关键就在那些隐含的信息。
所谓“预期”,就是猜猜说者下一步可能会讲什么?这既可以帮助听者集中注意力,又有助于听者正确理解讲述内容。如果你所预期的与说者要说的相差甚远,说明你可能理解有误,或者没有“听”出隐含信息。
最后,我们还要养成一个重要习惯:
一旦决定倾听,就要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一是要有情绪上的回应。想办法调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说者的眼神、姿态、动作等一切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去想象说者正在经历的情绪状态。
二是要有逻辑上的回应。在恰当的时候给予说者清楚的确认,如“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这样的表述方式会让说者没有压力的进行自我纠正,并想办法表述清楚。
听者有意识的运用上述方法进入“倾听”状态,说者受到感染也将不由自主的进入“倾诉”状态。
说多说少
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人去说,你很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人在某方面话语权的大小常常取决于他在这方面能力的大小,我们应该通过努力和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如果你的分享不受欢迎、你说的话没人重视、你的建议不被采纳,只能说明你的“分量”在对方心里不够重,不要着急,继续积累,尊重和重视在你足够优秀的时候自会降临。
讨论守则
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讨论都经常发生,还记得曾多少次讨论最终演变成争论甚至争吵吗?三个原则助你开启一场有效讨论。
1. 讨论双方共同遵守理性讨论基本原则。讨论应该基于事实、对事不对人、理性抉择,而不是情绪的发泄和蛮横的专权。讨论过程中,如果一方背弃了理性的原则,那么这场讨论就不再有进行下去的意义。
2. 明白真理是独立存在的。真理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只有自以为是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而这种人正是讨论时应该远离的。
3. 警惕“我的看法”。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应该是基于“事实”,而非“看法”,因为你的“看法”只是你对“事实的”理解,而理解本身并不一定可靠。
一周践行总结
日志
20190615-20190621每天一篇“事件-时间-感悟”日志,逐渐加强了时间开支的记录。
健身
20190615-20190621坚持跑步三次,自己在节奏方面有进步,能压住步子,匀速跑下去,而不像之前时快时停,两种跑法的感觉也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