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1940年出生于淮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是爷爷奶奶的独子。父亲幼时,家境富裕,良田百亩,雇有十几个长工大领,他们常常背着父亲到处去玩,爷爷在世的时候,时常还会提起他们。
1962年,父亲高中毕业,毕业后做了民办教师,八十年代初转正。在校长的职位上退休,至今已经20年了。
当时的小学就在我家的房后,一个大院子,三面是教室和教职工宿舍,院子里有许多的梧桐树和一个篮球架,春来了,梧桐开出一串串淡紫色的花儿,闻起来又香又甜,年轻的父亲常老师们常在院子里打篮球。
现在,父亲78岁了,依然身体健壮,精神矍铄,我想这也和他宽厚平和的性格有关吧。
父亲很孝顺。爷爷奶奶都与92岁高龄去世。爷爷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有一次半夜从床上跌下来,大病一场。父亲很担心,从此就陪着爷爷在一个屋子里住了许久。
父亲从不和爷爷奶奶大声说话,即使他们言行不当的时候,也是如此,为了弥补对妈妈的亏欠,父亲在家里基本什么活都干,洗锅,做饭,打扫卫生…...
二爷二奶自己没有孩子,要了一个孩子在一岁时得病,成了哑巴,哑巴叔叔一生命运多舛,在六十岁时,在敬老院里走丢了,至今未回。于是照顾二爷二奶的责任又落到了父亲母亲的身上,有时母亲走不开,父亲就一个人去,帮他们倒屎倒尿,浆洗被褥......,有一次,二爷病了,医生说是疝气,父亲就带他去县里做手术,七十岁的老人,带着九十岁的老人去看病,想一想多么的不容易啊,医生说,年岁太大了,不愿意给做,可是父亲看见二爷痛苦的样子,实在于心不忍,于是,手术顺利完成,二爷得以康复。去年二爷于93岁高龄去世,去世前,他对父亲说:“我没有文化啊!”我想,这是他对自己许多年的私心表示忏悔,对悉心笑料他的侄子表示感谢吧。
哑巴叔叔走丢了,不管多远,只要有消息,父亲就租上车,叫上邻里去寻找,可惜,每一次寻找都满怀希望而去,失望而回。
现在二爷走了,父亲尽了自己的责任,而二奶尚瘫痪在床,父亲依旧风里来,雨里去,一天都不落下,去晚了,二奶会问:“怎么这么晚才来?”那是她在孤寡的生活中对亲人的呼唤和依恋吧。
父亲昨日对我和我儿子讲起了“孝敬”,他说,“孝敬”不可分开。对老人不仅要“孝”,还要“敬”,“孝”就是给父母吃穿用度,“敬”就是要态度好,如果你给他钱,却扔到地上,就不是“孝”了。
父亲用他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感染着我们。
父亲对孩子们充满了关爱。我弟弟的女儿性格醇厚,聪慧可爱,特别爱看书,算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有一次考试,考了全年级第一,消息传来,父亲特别高兴,听说,有电台要采访小侄女,竟然自告奋勇地要替她写采访稿,写完,让弟弟给捎去。
父亲,一生从事教育事业,不管是普通教师,还是作为校长,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他的子孙在他的熏陶下也都努力上进。父亲很是欣慰,他常说,“忠厚传家宝”。父亲也常说,“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父亲还说,当年包拯陈州放粮时,“猫狗算一口”。父亲的忠厚,仁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父亲母亲在家里的生活还沿袭着旧日的习惯,有时候会烧大锅蒸馒头、做饭。尤其是我们回家的时候,他总觉得大锅饭好吃,这不,父亲烧锅,母亲炖肉,炖出来的排骨,大鹅……真好吃啊!那是幼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锅台上还赫然放着一串父亲从豆草里捡出来的豆荚……
父亲不止一次说起过他做的一个梦:老屋门口,两只金凤凰围着老屋飞啊飞啊……父亲说,那一定是他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