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好像是专为女人设置的,一个好女人的标准一般说是“上的厅堂,下的厨房”。对我一个门外汉来说,我是和厨房是有一段距离的,因为家里有一位勤劳的母亲,每一次到厨房,她总是说,别这里碍手碍脚的,还不快走。有心想帮她,却碰了一鼻灰。我很好奇,菜市场买来的菜,要经过多少程序,才能做的这么好吃。
有一次去饭店吃饭,厨房恰好在饭店的门口,我有幸目睹了厨房的秘密。厨师的上面摆满了调料,花椒、茴香、大料、料酒、酱油,有一个小师傅还在不断地摆着这些材料,厨师用手拿着锅的一端,撇上几撇油,“呼”的一声,锅里面就起了火,厨师们不慌不忙的把菜放到锅中,用勺子翻两下,就开始加调料,一个小碗中来一点,什么未经啊,鸡精啊,香油啊,多少都要来一点,还要来一点高汤,至今我都不知道高汤是怎么熬制的,不一会一道菜这样做好了。再看厨房里的其他人,整个厨房所有的人都在忙碌,有洗菜的,杀鱼的,刷碗的,掌勺的,切菜的等等不一而足,厨房上上下下好像机器人般,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真不敢想象我们在饭店吃的菜就这样被“造”出来了,我时常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饭店的饭比家里的好吃?我不止一次的问母亲,他老人家微微一笑,那还不是人家的料全啊,难道料全了就能把菜做好吃了,这样的话人人不都是厨师了。
这个夏天,妻子有孕了,我索性当了一次“厨师”,我发现菜做的好吃与否与料的关系不是很大,每一次做菜,我都是把网上做菜的程序抄写一遍,并且要搜集这道菜在网上所有的做法,最后汇总成自己的一道菜谱,美其名曰“集大成者”,完全按照程序去做,但结果常常不能让妻子满意,她总是说,太咸了,胃口不好,炒的很生硬,看来做饭不仅要看料,还要看火候的拿捏,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饭做好,如果这样的话,厨师早该下岗了。
莫言曾说,男人是厨房的看客,这话多少有戏谑的成分。其实真正的好厨师大多数都是男人,商汤辅国宰相伊尹就是一位名厨,还被誉为“烹调之圣”,不但菜做的好,而且治理国家还有一套,据说他的“伊尹汤液”至今流行于港台、东南亚地区,可见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在伊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学问家苏轼也可称得上烹调的高手,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鳊鱼等等美食都是为人称道的,他的《猪肉颂》依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能把美食变成学问,惟有苏子瞻耳。
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什么事情,都是往做人或做学问上靠,做饭也不例外。美食都要要小火慢炖,切忌急火,因为急火容易攻心,和做人做事一个道理,把步子放稳了,做事才成熟。还有做海鲜的时候,一般不用调料,要用清水来煮,在这个过程中什么调料也不加,这样能保证味道的鲜美,这才是人间的美味,这和老子说倡导的“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间厨房可以写成一部华夏的文明史,一盘小菜可以混合人间的酸甜苦辣,这就是中国人的厨房,有趣更有味。
作者简介:
刘传菠,男,1985年8月生,汉族,山东汶上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及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