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何处?
道在天地间,宇宙中!
佛在何处?
佛在人心里,行走坐卧处!
生命的深度和厚度是如何影响着个体?
生命的深度从简处着眼,可以称之为个体的寿命,是个体在人世间的物质世界,用时间来衡量。
生活的厚度是由个体的修行、阅历、天赋等组成,是个体的精神世界,外在表现以个体的修养来衡量。
物理世界有能量守恒之说,这个世界没有凭空出现和消失的能量,而生命的存在也是需要守恒的,人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的运行能量是有定数的,它决定个体从出生到生长到成熟到衰退至死亡的期限。故个体从出生之日就在奔赴死亡的路上,从蹒跚学步中汲取能力,又在步履蹒跚中消耗能力,最后化尘、化土。生命的深度充斥着黑暗的恐惧,一种充斥无奈、无法摆脱的恐惧,故这颗种子被埋葬在心底的最深处,不会也轻易不敢触摸,等死亡被提升日程的时候,多数人都是无法面对,从灵魂深度被击败。
生命的深度充满了未知数,有太多无法把控的风险,故而很难决定其深度的深浅,但生命的厚度是可以从而自我的控制,从而达到某个设定的目标。
《论语》有言:“朝闻道,夕可死矣”,中国哲人历来更加注重对“道”的追寻,注重自身的修行和素养,孜孜不倦的提升自我学识,所以生命的厚度是个体在人生中的最大追求。而这个过程是极度痛苦的,它需要跟自身的劣根性做对抗,又会因个人的天赋所困而痛苦不堪,最大的难处在于所求之道一片迷茫,无法探知前方的路途,心生迷惑,无法明了自我的出路在何处。
人立足于世,因为其开智而区别于其他生灵,但也衍生诸多痛苦烦恼,故一生所求为何?
著名作家豆豆写的《遥远的救世主》中主人公丁元英说: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换一种角度来看,人活着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生理需求,二精神需求。
人需要活下来,需要解决吃穿用度等问题,但因人的欲望需求,这个生理需求就有可能被无线放大,进而成为个体追求的终极所在。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言:“何陋之有”,精神世界的充实,降低了对物质欲望的需求,但芸芸众生又有几人有此境界,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让存折上多增加几个零。没有物质基础的加持,精神世界又如何能丰腴,人心的欲望是如此的难以自持,独善其身实践的具体实事中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失败了。哲人的世界只有哲人懂得,佛曰:觉者自悟,殊不知大千世界都是众生,如果人人都是觉者,佛法也就没有用处了。
精神需求是解决灵魂的问题,是更高级别的个体对世界和内心的探索,也有可能是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终极秘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问题永恒的困扰着哲人的思想,是回避还是直面,解决的都是个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