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暑假过后,重新走进写字教室,提起笔来开始练字的时候,顿时有种“把学了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的感觉。
这个时候,就想起当一线教师时,每当学生放假归来忘掉所学知识的情形。老师们总抱怨,“学生休息几天,就忘掉几天的内容。”
大人与孩子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学而时习之”,难免会有遗忘的,真应该理解他们。换句话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能仅仅依靠在写字教室的练习,应该平时多练习。
接着写上学期学的“长”字,怎么都找不到感觉。竖提写得总是倾斜,也不能做到与长横的对半平分。捺起初也忘记要从交叉处起笔,由轻到重书写。经过老师的多次点拨,也经过一篇多字的练习,慢慢地找回了些感觉。
竖弯钩的写法
顿笔后,由重到轻,竖的部分重些,转弯时要轻,转过弯后,再由轻到重,最后轻轻向上勾出。写竖弯钩时,运笔的轻重交替总是不好掌握,写出来的这一笔画很难像老师写得那样一眼就看出来,所以,这是难点。
另外,单独写这个笔画时,要注意竖长,弯钩短些。而放在字里面写的时候,要根据字的结构确定长短。
代表字是“也”。第一笔横竖勾的写法,注意竖钩稍微向右倾斜;第二笔的竖上方长下方短,在钩处结束。第三笔的竖弯钩左短右长。
斜钩的写法
这个笔画书写的时候,顿笔,向右写斜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弧度,最后向上挑出勾。注意斜勾不能倒下,这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代表字是“戈”和“戏”。在写“戈”字的时候,撇的由重到轻容易出错,点要放在横的右端稍上方的位置。“戏”字的“又”要写的扁些、小些,其中的撇长捺短,捺要为右边的戈字让路。
卧钩的写法
凌空入笔,由轻到重,最后向四十五度处勾出,整个卧钩稍向左倾斜。这是很不好写的笔画,由轻到重写得要圆润些,弧度的掌握也有点难,不能太弯,也不能太平,还不能拉得太长。
代表字是“总”,实际上是“总”里面的“心”。写“总”字的时候,左点短小,右点稍长;口字的左竖由轻到重,横折的折稍向右倾斜;心字底的左点稍向右倾斜,中间的点显示为短竖,右点稍向左倾斜,并要掌握好卧钩的弧度、倾斜度以及长度。
每次练字的时候,刚接触时总是不得要领,练习半个小时以上的时候,在老师的指点下,慢慢地就能体会到如何正确地书写了。因此,在听明白老师讲解的基础上,关键还是得多练习,才能写好。
这让我想起了王羲之练字时,以院落里的一缸一缸的水来衡量所下的功夫。书法家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所谓“功到自然成”,显然是只有下到功夫才可以的。
在此记录下来要领,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继续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