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有个孩子,是所有老师的心病。学习从来都是地球人的事,他不在其列。睡觉、说话、玩耍从来都是他人生中的大事,学习只能往后排。关键是这些项目一天天排下来,也没见轮到“学习”的序号。
面对这样的孩子,他的妈妈也多次来学校沟通过。每次提到他时,他的妈妈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付出和艰辛。从他的言语中我们都感受到这位母亲的不易和她对孩子的付出。她曾当着我们的面,让自己的孩子计算一道题。题目是关于她的工作,报酬是以“角”来计件累加的,的确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
这是她的生存方式,很辛苦!然而对于孩子的要求她是有求必应。按理说这样的付出应该得到同等爱的回报,可她得到的却是孩子的不以为然和冷漠。
我曾问孩子:你知道你妈妈爱你吗?你不觉得幸福吗?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啊……
孩子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他们当爸爸妈妈的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的确被孩子的话震住了。这个孩子显然是没有感受爱的能力。无法感受到爱又怎么谈的上付出爱。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又会怎么幸福地生存?我想到毕淑敏在《爱的回音壁》中的一个比喻: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细想下来,这一切的错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吗?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毕淑敏的一段话可能会对我们有所警示——可惜从一开始,成人就间不容发地倾注了所有爱的储备,劈头盖脑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满。全是收入,没有支出,爱沉淀着,淤积着,从神奇化为腐朽,反让孩子成了无法感知爱意的精神残疾。
她的话让我们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以爱的名义”输出了太多的爱,却没有给孩子们“消化爱”的渠道。就这样美好的“爱”积压太多,孩子们也就开始习以为常。
是时候让我们放开手,让孩子们参与付出爱的时候了。当你做到的时候,让他帮你洗洗菜;当你洗脚的时候,让他帮你倒倒水;当你累的时候,让他们帮你捶捶腰……当孩子们参与到这些活动时,我们要给予表扬。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感受到幸福与爱。
爱从来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另一个人不断的付出,它应是彼此付出,在互动中享受爱与被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