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浑噩噩2016就结束了,这一年过于波澜壮阔,是从小到大内心最迷茫最乱的一年,怕以后忘记了,所以觉得最好还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刚刚爸妈说已经到达深圳机场,那么我2016年最后一件大事也就算基本完成了。爸妈这趟香港游体验应该是很不错的,倒是我,觉得自己表现不太好。这个不好倒不是说行程没有安排好或者别的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而是说整个人的状态——整场出游,每当停下来等待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理应”的那样和爸妈哔哔各种生活中的琐事,而是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了,打开天龙八部小说,懵着度过那段对我来说尴尬的时间——比如说老妈拍照,我和老爸在边上等她的时候。其实我也有想过,既是年底,又是爸妈第一次到我学习生活的城市玩耍,还是学生时代目测最后一次一家人出游,除了家庭琐事生活日常外,理应有些对于人生的讨论,毕竟半年后,象牙塔一出,就万万找不到同样的闲心和时机了。但是貌似爸妈都沉迷于景致,简单开心就好,似乎没有必要说那些形而上的要深思的问题;而我也好像是因为害怕,害怕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又无可下手,反倒丢给他们一个他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出于安慰他们定会说“一切都会好的”云云。既然一个问题本身就没有好的解决方案,那说出来了,也只是平添烦恼。说到底就是我害怕,害怕讨论这个问题,也害怕破坏了自己和家人的心情。——当然完全有另一种理由解释我魂不守舍的状态,比如这些地方我都去过没什么新鲜感所以开小差啦,比如去的地方都少有能让人冥思的景致因为气氛没到所以不能讨论这些问题啦。但是我知道,如果有主观原因,那就是我对未来的迷茫导致了我的不在状态。
所谓的迷茫,我个人的理解是,我觉得自己很好,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来告诉我别人是不是也这么觉得,或者得到了负的反馈发现别人觉得自己也就那样。硕士期间要考虑的事情已不再是学习这件充满确定性的事情,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出现了不匹配而短时间内又无力解决,再加上这里暂时没有找到能一吐为快的朋友吐露心迹消除埋怨,造成了目前这种状态——我自己给它取个名字叫“233焦虑症”,因为正好23岁,处于一个很焦虑的状态。
焦虑症的表层原因是没有工作,没有好的生活状态,没有女朋友。而深层原因其实也是知道的,就是有些事情第一次遇到,有些道理还要慢慢学着接受——开始面对不确定性,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很多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想清楚了就坚持做好自己,最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可遇不可求之妹子:过去的一年其实也有遇到过喜欢的妹子的,凭借着从小到大和妹子打交道的经验,只要是喜欢的妹子首先至少能搭上话,其次如果有戏基本上还是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的。撇除看上的妹子都有男朋友这个没办法的事情,再撇去套路,大逻辑上还是要讲匹配。特别喜欢的两个妹子首先都属于有点好看那类的,能够玩到一起是因为先暖上方便接近,后期逗逼成为好朋友。但最后结果都不好,一个原因是妹子的窗口期或者说新鲜感就三个月,一过我就是个普通人;另一个原因是后期过暖不高冷对面就会不理你。
所以对自己的告诫就是1.前期暖男+好玩男孩,后期要释放靠谱高冷男属性。2.好看没IOI的两个原因,要不就是还没对我有兴趣,要不就是没兴趣,第二种无解,第一种就要增加群体接触机会,比如上课坐边上,比如一起玩这种,对我来说就是在边上默默观察,进可释放属性,退可隐瞒错误;对她来说就是潜移默化熟悉我这个人。3.明确偏好就是稍微好看+认真做事+热爱生活+随缘遇努力撩
可遇不可求之工作:过去的一年里有幸遇到了果哥,最后愿意给我发offer让我不至于太慎得慌。也因此,目前主要的纠结点在于是不是做策略以及去哪里做策略,短期来看这些问题都会因为offer的发放而不复存在,比如最后海通没给offer,cypress也没给,那就回去跟果哥干。长期大逻辑上最后我是想去做买方的,因为研究一个东西到底研究的透不透或者自己信不信,能从押进去的钱来体现,而研究的到底对不对,则从收益来表现,买方投资是对个人能力最好的反馈。所以最终必然要做也必然想做买方。在这个大逻辑下,cypress是首选,海通和果哥是次选。但是就如同几百份简历都石城大海一样,除了果哥其他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所以目前也只能尽力而为,没有必要想太多。
所以目前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遇到了错过,而是没有遇到,不论是妹子还是工作。所以2017年的大方向是“遇到”——于工作则多投简历,于妹子则扩大交际,无他,唯多尔。具体的指标就是:于工作每周都要投简历;于妹子则每天都要打扮好,看见就上,妹子不会吃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