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相之中有真如

佛法皆空,一切随缘”,世人常以“空”字消解世间所有真实,却不知佛家“空”的智慧,从来不是否定存在的虚无,而是超越表象的通透。从“无人相,无我相”的超脱,到“看山还是山”的圆融,“空”与“真”的辩证,恰是佛法智慧的精髓所在。

佛家所言“空”,并非空无一物的虚空,而是“诸行无常”的本质洞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偈语,破除的是对“树”“台”等具象之物的执着,而非否定其客观存在。就像眼前的山峦,初见时“看山是山”,是对表象的直观认知;进而“看山不是山”,是洞悉山由岩石、土壤、植被构成,终会风化消亡的“空相”;最终“看山还是山”,则是在知晓无常本质后,依然珍视山峦当下的雄伟与生机。这种“空”,是剥离表象干扰后的清醒,让我们在变幻中看见不变的本质。

“空”的底色,恰恰是“真”的载体。所谓“皆入法相”,并非让众生遁入虚无,而是教我们放下执念,直面事物的本真。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终言“未曾说一字”,并非否定言说的意义,而是警示世人勿困于语言表象,要透过言辞体悟背后的真意。正如生活中,我们执着于名利的“相”,便会迷失于得失的焦虑;若能明了名利的“空相”,反而能在做事时坚守本心,成就真实的价值。这份不执着于相、却忠于本质的坚守,正是“真”的显现。

“一切随缘”更非随波逐流的虚无,而是顺应本质的真诚。随缘不是放弃努力,而是不强行违背规律;空相不是否定存在,而是不固守表象。弘一法师晚年以“悲欣交集”作结,正是在看透世事无常的“空”后,依然珍视生命最后的真诚。这份“空”与“真”的圆融,让佛法智慧超越了宗教的藩篱,成为指引生活的哲学。

世人忧“空”而失“真”,实则是误读了“空”的智慧。“空”是吹散表象迷雾的清风,“真”是迷雾散尽后显现的青山。唯有明了“空相”不是虚无,方能在纷繁世间守得本真;唯有知晓“随缘”不是懈怠,方能在无常中成就真诚。这,便是佛法“空”中藏“真”的深层奥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