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职业对你是终极适合,你希望是什么?

CD模型

                                         一个观察

亲爱的小伙伴,大家好!

今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如果我描述的是你,你就点点头好了。

1、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抱怨过工作;2、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埋怨过领导?3、内心问过自己,我是否适合这份工作?

其实,我相信,超过80%的人都做过上述的三件事情。所以,今天为大家讲一个关于职业发展的底层概念,叫职业发展模型,又称CD模型。这个模型由美国明尼苏达提出,叫做“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它其实是一个从很清晰的角度,为我们解释清楚什么叫适合自己的工作,如何才能更适合呢。

                                         一个模型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模型有4个要素构成:

1、个人能力:能力、学历、资源等等

2、个人需求:经济、成长、成就感等等

3、职业要求:结果、绩效、指标等等

4、职业回馈:钱、荣誉等等

这4个要素构成了上下两条平行线——如果这个人能力跟她的职位总是很匹配的话,他的绩效比较高、打分高、等级高等等,这就意味组织对他很满意,通常就会说这个人比较“成功”。那如果这个人总是很满意组织给他的回馈,他有成长,有收入,气氛好等等,通常就会说这个人比较“幸福”。

从个人来说,适合你的工作是及“成功”又“幸福”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个适合的职业是这个员工能干好,也是他想干好。

                                           一个策略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职业健康度的自我诊断:

通过职业发展模型可以很好的给自己做一个健康度检测——

1、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成功度,还是幸福度?你是干不好,还是不相干?

2、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业需求”、“个人能力”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组织的需求了?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3、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点则在“个人需求”和“职业收益”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职业有时候能给你想要的,有时候也没法给你,因为大部分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获得这个收益呢?

检测做完了,这个模型其实很简单,但是它透漏出来职业的一个底层逻辑——等价交换。职业是一种通过持续地满足对方需求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持续地等价交换,所以交换双方最好的状态,就是匹配

所以,太牛 的人去小公司不一定好,太强的人去大公司也一定合适,匹配才是最重要。这样是为什么,好姑娘难追,好工作难找,值得去的地方,永远无捷径。因为如果真有的有个姑娘,就因为你顺便瞄了她一眼,她就跟你回家了,那么这个姑娘,我相信,你也不敢跟她结婚。

这种平衡并不是一直的,一旦这种匹配被打破,那么两者之间就有一个人需要改变,而持续地得不到改变,就会出现一种情绪,叫做抱怨。

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

有人说“唉,工作不好做,因为客户不好,形势不好,市场不好。”

我对他说,“你的意思只有客户好,形势好,市场好才能做好事。对吗?”

一个人对外部的要求越高,自己的能力就越差。

那为什么我们说抱怨是一个贪念呢?抱怨的人总是希望自己不改变,别人还要改,而且还要对自己有益。

我看到有的员工会跟企业抱怨,你看我都30岁了,还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工资太少了。那同样的公司有没有高工资的人呢?其实是有的,只不过你的能力不匹配。有的老板也不远给员工培训,说的是员工培训厉害了,就跳槽走了。你看希望员工成长,但是自己企业不成长,是不是也挺不匹配呢?

所以,最好的企业应该是和员工一起成长,互相匹配,动态匹配,动态成长。

人和环境总是在动态匹配、互相适应,你很难一下子就能够到达你想的那样,可是你可以跟环境互相匹配,共同成长。

好的企业总是跟员工互相匹配,共同成长,而坏的企业,是企业和员工一起抱怨,然后一起玩玩。

                                 一个总结

1、职业发展模型和职业发展4要素:个人能力、个人需求、职业要求、职业回馈。这四者构成了一个人职业满意度,成功线和幸福度,那么你可以通过几个问题,确认自己在哪个部分还有所可以提升。

2、我们提到职业的底层本质,是持续地交换、动态的匹配。

                                         今日精进

1、你的职业满意度如何呢?现在最需要提升的,是4个要素中的哪一个呢?

2、你最近一次抱怨是在什么时候?这反映了你什么方面的需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