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高考那几天,就看到大学士这篇公众号文章了,然后当时忙着玩,也没顾上仔细看。周末无事,特地去翻出来仔细读了。
读后最大感慨是!我们俩完全属于错位!都选错了专业、入错了行!正经您老人家高考应该选投资系,我老人家以高考全市英文第一的身份,应该选英文系!而且!我们都是曾经想报考历史系的好孩子!我们都爱陈寅恪!当然我更爱我爷爷。:)
一不留神用了这么多感叹号,对于一个在文章中使用感叹号比破折号还要谨慎的人来说,可以感受下我此刻复杂的心情。而仔细想想,这种个体选择专业的错位,其实来自于时代的无稽——大老师(大学士老师)没有选到他如今的人生挚爱“投资”专业,和导致小老师(小乔老师)没有选到她最擅长的“英文”专业的最根源,其实来自于当年(20多年前)中学教育严格的文理分科。
至今都还记得,高一下学期快期末的时候,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班主任小M对着一心想选文科班的我,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说:“我们学校文科升学率不行,只有上理科班,你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想想看,在我们这种家族,从爷爷外公辈往下,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所有人、二十世纪以来的00后、20后、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以及第四代的80后[捂脸],每个人都是大学生。上不了大学,在我们家,是一件完全没办法想象的事情。所以在那个清风徐来的教室走廊上,刚满14岁软弱的我,一听学文科上不了大学,就立刻屈服了。
而且,虽然我的英文好、语文好,但是我的数学、物理和生物也挺好啊……以及学文科,语数英再好也不是最关键的——我的地理差啊!政治更加差……连我最爱的历史,老师上课的教法,也跟我自己读书的兴趣相去甚远。所以放弃文科不是什么难事。学文学理,身段自如。
但必须补充一个关于分科的细节思路:当时14岁的我,想去文科班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不喜欢这位找我谈心的班主任小M,连带也不喜欢他教的化学。而我想去文科班,决定性的理由,今天想来,可能只是我最喜欢的英语老师陈老师在那里当班主任。小孩子啊,多么草率和随意的决定,但暗里也埋藏着一个道理:我们愿意学且学得好的学科,往往都是因为遇见了真正的好老师。
说到这位老师到底有多好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我们高中,她最推荐的不是国内陆谷孙先生编纂的英汉辞典,而是朗文词典,英英对照。1990年代初,在一座徽州边城,我们的英语老师,已经开始让我们参考英英辞典了。这样的见识,下一次遇见,好像是我在十多年后的新东方课堂上。
始终在我脑海里萦绕的一幕是,某天英语课上,陈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大家说:“都要回去买本Longman辞典”。某同学在座位上立马接唱:“长夜多~浪漫~”……后来这位同学成为了非爸。
话说回头。那么一入理科班,英文系我是考不成了(其实也没那么想考)。但理科生是不是就只能报考理工专业了呢?记得填志愿的那几天,一位化工设计出身的男总工程师(我爸)和一位机械设计出身的女总工程师(我妈)在隔壁房间密谈,讨论我的未来到底应该是化工?还是机械?就在这时,一位遥感遥测专业的航天工程师(我哥)从北京打来电话,给出了决定性的意见:“女孩子不要学理工!又苦又无聊,人都学傻了。”此处没有任何要冒犯理工女生的意思……只是陈述一下作为个体案例当年的事实。
于是,在此纲领性意见的指导下,我爸非常机智地为我找到了投资专业……既在当年是新兴专业大热门,同时又是文理兼收的……文理兼收啊!文理兼擅、苦中作乐、亦正亦邪,各种完美~
但是发现没有?整个选专业的过程,从中学分科,到高考志愿,没有任何我个人的意见被考虑过(怪我咯?)又或者说,分科决定是无奈,志愿选择是不懂……什么是“投资”?是不是“桃子”的花体字?既然无奈又不懂,那一切就只能由老师和家长来替我做决定了。
所以大老师,可能真的,当时您作为一个文科生,在诸多文史哲专业和外文系之间左右腾挪、上下求索,但是偏偏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神奇的专业:投资系!我们是文理兼收的!而且作为一个90年代初的最新兴最热门专业,我的老同学中,有大量放弃了北大清华,而来投奔我们人大的学霸学神。各省状元榜眼探花也不在少数。所以,真真是时代的悲剧,我们可能就此错过了又一位投资大鳄:大老师。
如果时光倒流,您会怎么选择呢?还是考虑一下学投资吧……知否知否?此刻您应是钱肥人瘦~
总结下:从大老师和小老师的个体经验中可以看到,填报高考志愿,老师家长们的意见肯定很重要,因为就像大老师文中所说,“他们掌握了大数据”。但是,作为孩子本身的思考和判断,是更加重要和关键的因素。所以大老师是综合了长辈们的意见,最终自觉地选择了英文系,把英文学习作为了自己的终身事业;而小老师我,懵懵懂懂地在大人们的安排之下,在投资系混了四年后,又还是决定找回自己曾经的热爱,调转回头去读了一个文科的硕士,而且以跨学科学子的身份,遥遥领先地考到了该专业的第一名。从经济学学士到文学硕士,那就是一个未完待续、下回分解的故事啦。
#报考志愿,无非三点考量:个人的兴趣、个人的擅长,以及对未来的判断。其实人生中所有的重大选择,也几乎都涵盖在这三点之中了#
注:关于大老师原文,请关注“文冤阁大学士”公众号,找到“朱绩崧:当年我在上海市上海中学是这样填报高考志愿的”,仔细阅读,善莫大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