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个文艺女青年。有时候听歌。喜欢西游记的《女儿情》,曾为女儿国国王的深情所打动。修行后,再听同样的歌,是不同的角度,为唐僧的不动心生敬意。
那份不动,是更深的情,不在世俗男女情爱,在于西天取经,奔着真理而去。男女之相,一副皮囊,不入眼。难得的是,世俗深情也是这个角度的真,如何不动?世俗的视角,是冷漠,甚至是假装。
为什么不动?
首先,世俗情爱太狭隘了。狭隘的原因,是这个爱的出发点---普通人的心,是狭隘的。因为他的视角从“我”出发,是一个自利的视角。因而,在这个层次的心底生发出来的爱,对应的就是自利的自私的爱,意味着付出要求得到。被爱的那个人也是被索取的那个人。而能够凑成一对的,在付出索取上两者能够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平衡无法维持或者打破,就很难维系下去。
其次,真爱的真。从施爱者的角度而言,发自内心的自然是真。但是,实际上,这种真是主观的真,而非绝对客观的真。所谓无常是常,人心是变的,彼时真心发出来的爱是真爱,放在此时之心范围里,就不是了。真正的爱,是经得住所有检验的不变的爱,是真理。
人们往往追求的,是纯净的不变的真爱。而世俗情爱,恰恰是自私的善变的。因而,人们对爱的追逐和失落时常并存。
其实,人们这种心底的本能追求,是通向终极的。这个本能驱动,如果遵循着单纯朴素的感觉,会引导人走向真正纯净的爱。大爱、至爱。得到一个完美的归宿。回归一个母亲真正的怀抱。这是高于人类普遍情感范畴的。
意识到这点,世俗情爱就是路边的风景,而追求者的目光在山峰。从这里,到那里,是一个人将自我对准那个极致目标之后,不断修正靠近的过程。
曾试图在书中找真理时,我并不知道心底的改变可以让人焕然一新。我曾经以为,人就是这样,父母似乎很爱你,爱人似乎很爱你,但你自己知道好像少了什么,而这种缺点什么的感觉,是人的常设参数。
直到零星感受到恩师的宽广和无限,以及偶尔感受到的来自天地的包裹住心底的大爱,悲恸大泣,自此无怨无悔。
人之生,每个人,天下苍生,都被至爱所包围着,只是不知。寻寻觅觅,它却一直在。
不见不得,只因心之障。
心豁然四开,才感受到它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