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的晚上,视频切换,无意间浏览到纪录片《明中都》。读过《明朝那些事儿》,自恃对明史有一定的了解。好奇之余,点开了视频。
明朝有三都,除了南都(南京)、北都(北京),还有一个中都——凤阳。
纪录片围绕中都的兴建到罢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结合史实与考古,来了个大串烧。朱元璋建中都,刘基却反对。刘基与李善长的恩怨,浙江集团与淮西勋贵的矛盾。中都究竟因何罢建?是史书写的劳费、压镇事件,还是今人研究发现的缺水掣肘?这些,都引起了我的兴趣。
凤阳离上海不算远。高铁安稳飞驰,2个多小时,便到了蚌埠南站。
第一站,明中都皇故城。
阳光下,城垣高大雄伟,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墙砖斑驳,有的缝隙间长出了苔草。我不知道是600多年前明人遗留的旧件,还是今人添补的新砖。听说,为保证工程质量,明砖上都会留有工匠、监工的名字。逾墙走时,我特地留意,找寻这些来自6个世纪前的信息。
毕竟是遗址,漫步其间,我没看到皇城、禁垣和外城相套格局。目力所及,尽是城墙,偶有门洞,还有护城河。试想,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吊桥、叫阵、冷箭,城头变幻大王旗。我把手掌贴在墙上,仿佛能穿越时光的隧道,听见历史的回响。
晨钟与暮鼓,是寺院的仪轨,也是成语晨钟暮鼓的来源。凤阳建有钟楼和鼓楼,也是我此行的站点。
听司机说,钟楼是仿古建筑,鼓楼盖在原址地基,更值得一看。话虽如此,我还是在钟楼打了卡。朱元璋称帝后将老家改名凤阳,寓意凤鸣朝阳。抬望眼,城楼上“丹凤朝阳”四个大字,开宗明义。
鼓楼在修,被围挡遮了个严严实实。前阵子,凤阳鼓楼(中都谯楼)坍塌,着实成为不小的“新闻”。
鼓楼地处闹市,周围商铺林立。鼓楼一角,有几支队伍在表演花鼓。
凤阳是花鼓之乡,凤阳花鼓源远流长。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真是好地方……《凤阳歌》通俗易懂,脍炙人口。只是歌词流变,尤其是“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唱词,从歌功颂德到怨声载道,肯定是朱元璋所始料未及的。这一改编,有说出于明末民军李自成,有说被清军用于灭明攻城拔寨宣传战。
凤阳花鼓作为肇始于朱元璋故里的曲艺形式、经典曲目,遭此篡改,真是莫大的讽刺。当然,明末天灾不断、民变四起,百姓困苦、民不聊生。这或许也是当时社会现状、世道人心的一种反映和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