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这天艳阳高照,文旅振村小虎队在安徽财经大学龙湖东校区西门集合,随后驱车来到了凤阳县。凤阳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凤阳凤画、凤阳花鼓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更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为了深入了解凤阳县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凤阳县的乡村振兴探寻新路径,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前往凤阳县实地考察。
往事如烟浪淘沙
了解一座城,最好的方式就是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在指导老师的陪同下,团队成员于7月8日上午参观了凤阳县博物馆。凤阳县博物馆,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惠政路,新城区市民广场东南侧,于2015年9 月28日开放,属于凤阳县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博物馆共有五个展厅,分别是一楼3个主展厅和二楼2个临时展厅。经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引,我们团队一行人在博物馆内参观游览凤阳凤画,并拍照纪念。在浏览博物馆的过程中,我们有幸遇见了凤阳凤画研究会会长唐勤智和学校绘画系的李乔老师。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会长带我们逐一观赏并讲解了每幅凤画的绘画特点及凤画的发展。并给我们普及了一些凤画的专业知识。凤画的反透视画法和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的特点都是其特色所在。民间艺术往往反映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凤画的发展也正是时代变革的缩影。
任尔东西南北风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了解了凤阳的历史后,团队来到了明中都鼓楼。凤阳城中央屹立着雄浑庄严的明中都鼓楼,这里有历史,有故事,有遗存。六百年倏忽而过,眼前的明中都鼓楼已是神州大地上最大的鼓楼。我走在拱券门中,惊叹着这座楼里每一处的匠心独运,邂逅着这座楼中穿梭的人们,想象着六百多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
凤阳明中都,兴建于洪武八年,停工于洪武十六年。明中都为后来的南京和北京皇城提供了蓝本。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鼓楼,号称华夏第一谯楼。明中都鼓楼,是中都城重要附属建筑,和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凤阳鼓楼在建筑布局上有别于其它鼓楼,它的结构、方向与其他鼓楼不同。一般鼓楼大多是南北方向,而凤阳鼓楼却是东西方向。东西向的布局是符合中都城总体规划的,也是对“席山建殿,枕山筑城”的中都城的点缀和平衡,因此把中都城宫阙衬托得更加雄伟壮丽。凤阳鼓楼建成600多年来,几经沧桑,屡废屡建,台基一直保存完好,基上柱础排列整齐。
大地沧桑寻巨变
风起云涌是时代,随风起舞是人生,敢为天下先。7月9日访凤阳小岗村。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下了车,一座牌楼随机映入眼帘,即是小岗村新牌楼。牌楼包含了凤阳传统文化元素,也体现了其大包干的精神,端庄大方,气势恢宏,为打造小岗村红色旅游品牌增添新景。继续往里走,看到的是小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在这里举办过很多富有指导意义的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最后参观了小岗村档案馆,档案馆全景记录并认真保存了中国农村改革历程的历史画卷,是极具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对引导小岗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促进作用。
凤阳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应合理应用凤阳县文化旅游资源来促进乡村振兴的推进。2021 年 2 月 21 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要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核心所在,是推动旅游业行稳致远的驱动力; 旅游是文化传承的有机载体,是实现文化血脉源远流长的有效方式。因此,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能使文化得以走向“远方”,旅游也会更有“诗意”。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交通等条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形成逻辑与路径选择件的不断完善,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文旅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实现其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重要助推作用,应进一步厚植优秀文化记忆,构筑乡村旅游发展空间; 发挥文化驱动作用,实现乡村文旅创新发展; 依托网络技术优势,推动乡村文旅特色发展; 构建创新保障机制,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