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思考来自罗胖的启发俱乐部
蓄能这个词最早诞生于能源运用领域,指的是针对热能或电能储存,并着眼于大规模、长时间应用的技术。
今天,蓄能被广泛运用在个人成长领域的语境中。它是个人成长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虽然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蓄能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两个关键点来实现。
首先,设立明确的目标。
梁宁在她的产品思维课程里分享过人和产品的由表及里的五个层次,其中一个人的内核指的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即一个人到底为什么活,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她是这么说的「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蓄能的前提是你要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存在。就好比盖房子,在动工之前要先立项,明确自己要把楼盖在哪里,是盖的是摩天大楼还是独栋别墅。
只有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改变自己的能力圈,层层突破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其次,搭建清晰的架构。
清晰的架构是能力积累的的前提。
为什么这么说呢?
架构就像是房子内部的钢筋,决定了房子的稳定性。只有在房子不会倒的前提下,一切外在设计才有意义。
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设计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时遭到了职业生涯最大的挑战。法国人对华人设计师来主持卢浮宫重建表示强烈不满,不仅批评、讽刺,甚至还有人朝他吐口水。
但贝聿铭没有想过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做出了征服法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杰作。
曾经有人问他:“你怎么看待外界对你的挑剔?”
贝聿铭对此的回答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因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中。”
他把自己的专注点放在“如何做好作品”这个架构下,尽力解决过程中产生的所有问题,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平息争议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专业能力和抗压能力不断积累,贝聿铭也在一件又一件作品的诞生中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
有了清晰架构就能让关键问题前置,形成一张需要你持续解决的问题清单,你只需要专注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随着环境发生变化,去想应变之策。
至于建立架构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下4点。
1.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可以是每天固定时间学习,也可以是每年换一个学习方向,不管有用没用。
2.有固定输出的习惯。比如开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在我们得到的知识城邦每天发一条你学到的知识。不管粉丝涨不涨,有用还是没用。
3.定期向比自己厉害的人请教,不管有用没用。
4.复盘自己执行的每一个任务,搞清楚为什么成为什么败,不管任务是大还是小。
印度有句古语:“尖利的刀锋很难躲过,所以智者言救赎之路荆棘遍布。”
成长的路上必然经历痛苦,这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看起来枯燥乏味,而且在当下大多都看不到结果。但如果坚持个三五年,一定会有肉眼可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