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领导让我关心一下行业规划的事情,对我来说,这么多年都在做底层业务,恍如隔世,已经很久没有去了解行业动态了。
赶紧打开行业微信群,这群多年没有关心过了。瞅一瞅行业内现在都是什么情况,于是就遇到了一位省内行业设计院的院长。
赶紧加了微信,于是和他聊了一个小时。
开始的并不愉快,说是设计院,其实人家的全程叫做XX设计院有限公司,是挣钱的。就好像律师一样,和人家聊天就好像已经欠他二百吊了。不过因为我毕竟说了一些内行话,渐渐的也就聊开了。
聊完之后的感觉是,这位教授、院长,知名策划人,公众号大V,在学识方面,和8年前没有什么变化。不同的是,这八年他做了很多项目,经验比较丰富。其实,他不认识我, 我却认识他,当年我代表企业担任省行业协会副会长,在出席一次会议的时候,看到青涩的他出现在活动现场。那是我对他的唯一印象:一个高校青年教师,不好好搞科研,来我们行业混咨询费的。
后来我向领导汇报了情况,综合其他项目负责人的意见,最后领导选择了他作为策划顾问。尽管我对他的市场判断存疑。但他还是入围胜选了,为什么?因为他的个人品牌已经是省内知名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一个道理,你要努力,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积累成功。
同时你也要一件事一件事的正确积累自己的个人品牌。
什么是个人品牌呢,其实就是
品牌= “ 品质+名牌 ”
先说说品质
品质又分为品和质
品回答的是你生产什么产品?满足了什么需求?在哪条赛道?
质说的是你在这条赛道的排序如何?质量排第几?
有些人在社交圈总是显得很牛,就好像我的一个师兄,貌似很牛。号称物流界的作家,又号称是作家里最懂物流的。但其实这是一个伪产品,因为社会上没有需求。除了自娱自乐在物流公众号里发几篇游记散文,没啥用。
当然,并不是不存在跨界的产品,比如开头我提到的那位院长,他就创出了一个新的领域,专门为地方政府设计特殊行业的产业园区,不光设计,还包招商。这就特别打动地方政府,有项目都包给他们做。
我很喜欢听相声,除了郭德纲,就是最近冒出来的苗阜和王声,他们的赛道似乎谁都可以做,有张嘴站在那里就可以逗乐。但他们却做出了不一样的品质,我注意到,无论是郭德纲还是苗阜王声,每过1个月,就会有新段子推出,旧段子也不停地迭代更新,各种新的包袱会出现,有时候忍不住就要去追一追。这就是属于他们的工匠精神。
再说说名牌
有了品质的积累,总有一天你会被认可,有一点点小名气,只要你坚持迭代更新,名气会越来越大。最后,在外人看来你“暴得大名”。
随着名气的传播,逐渐你的名声和口碑以及你的某些特征就杂糅在一起,又被抽象和归类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这就形成了“牌”。比如,有个说英语笑话的中国博士,叫黄西,他一口土得掉渣的中国腔英语,一本正经的笑话说得美国总统在白宫国宴上都前仰后合。他说的哪些笑话我们记不住,但那副场景却深深留在我们脑海。
品——质——名——牌;实际上是建立个人品牌的四个步骤和阶段,跨越不了。
首先你要踏踏实实搞清楚自己产出的价值是什么
然后 你努力去实现行业内的排名靠前,获得名声
最后通过不断迭代更新,找到自己的关键能力,建立自己独有的“牌”。
上面的算式还有一个等价表达:
价值 X 人数 X 频次 = 品牌
不妨在心里给自己做一道填空题——
你“多少次很好地满足多少人什么价值”?
号称最贵的商业顾问刘润说过,
那些能帮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脉,只有那些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
注:本文中关于个人品牌的知识,来源于古典《超级个体》
今天受邀成为千锤百炼公众号的知识民工,深表荣幸,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