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之趾
振(zhēn)振公子
于(xū)嗟(jiē)麟兮
麟之定
振振公姓
于嗟麟兮
麟之角
振振公族
于嗟麟兮
麟:麒麟,传说动物。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神兽。
趾:足,指麒麟的蹄。
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或解为纷飞散落。
公子:与公姓、公族皆指贵族子孙。
于嗟:语气词,叹词。于,通“吁”。
定:通“颠”,额。
说起麒麟,印象深刻的是《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佩戴着一只金麒麟,清虚观张道士给贾宝玉一个金麒麟,他想送给史湘云时却发现弄丢了,竟又被史湘云捡到了。当时觉得麒麟是吉祥物,象征着祥瑞、爱情、多子之类的好运,多为贵族子孙佩戴。
认真查阅了关于麒麟的资料:麒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
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描述麒麟:它长着麋鹿一样的身体,牛一样的尾,马一样的脚,黄颜色,圆蹄子,一只角,角顶端有肉。它的声音就如黄钟大吕一样,行步端端正正,游走一定要选择地点,审视清楚而后居处,不踩踏生虫,不践踏青草,独处独行,不与别的动物同行,不会落入陷阱,更不会遭遇罗网,这种动物只有在国君圣明的时候才会出现。
韩愈在《获麟解》中也曾说:“ 麟之为灵 ,昭昭也 。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韩愈在文章中阐述麒麟出现时“必有圣人在乎位”,如果没有圣人在位而出现,就会被称为不祥的兽,以此来比喻自己的困境。
由此可见麒麟是将美行、美德、灵智集中于一身的圣灵,它是仁德厚慈的化身。民间以麒麟为送子神兽,传说孔子就是由麒麟所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关帝王兴衰与麒麟相关的传说很多,古人常把战将和英雄比作麒麟,可见麒麟在人们心中的崇高位置。
麒麟还是家庭的象征。在民间艺术中,常常有一个小孩骑在麒麟上,站在云彩中,并且小孩手中会拿着一朵莲花,表示连生贵子。另外麒麟不踏任何活物,甚至连小草也在内,所以它与头顶上的角一起被视为美德的象征,当有好的政府或圣人出现时,就会伴有麒麟出现,孔子曾说:“麟之至为明王也。”麒麟在人们的画中表示一种良好的祝愿。
《诗经本意注释》中说这是一首行婚制六礼之一的纳征礼时所唱的赞诗。纳征时,以麟为挚,故女家唱《麟之趾》以示谢。这种动物并不存在,纳征时便以鹿或鹿皮代之。《麟之趾》是在称颂男家不以强暴相凌,不迫人婚嫁,而是像麒麟一样信仁而应礼。
其他版本中认为这首诗以麒麟为比喻,赞美贵族子孙诚实仁厚。
本诗分三章,每章只变换两个字,句式也很简单,“麟之趾”一出现,那尊雄威的巨兽仿佛来到眼前。诗人转而描写公子,“振振”二字,显示出他的诚实敦厚。端端麒麟与翩翩公子两两相映,均成贵象,让人生出敬重之感。
第二章和第三章,只将“趾”替换为“定”和“角”,将“公子”替换为“公姓”、“公族”,其他语句与第一章相同。如此复沓回旋,使麒麟和公子的形象交替出现,在读者眼中留下深刻的视觉烙印。再加上“于嗟麟兮”的反复赞美,造成一种复响的听觉效应,更加深了读者对公子崇高形象的认同感。
《麟之趾》用麒麟来美喻王侯子孙,实是寄托着民众对贵族阶层德行和操守的期求,寄望他们以仁德安邦,以厚慈殷民,反映的正是先民们对吉祥平安生活的希望和追求。
祥瑞的麒麟,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