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638)在《全唐诗》仅存一首,即为《蝉》。
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费恨声”,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并为唐代咏蝉“三绝”。(据刘学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现合肥师院、安徽师大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前两者不属于本文研讨范围姑且不谈,后者为何享有如此推许呢?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按照朱光潜先生的美学理论,作者的入世思想,作为诗歌不宜直接讲述,得寻找合适的意象,诗歌忌讳的是抽象,依托的是形象。比如兄弟相残,作者不直白陈述,而用“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来表达。
那么,虞世南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呢?这可以从字句中来寻求。
垂緌ruí,本指官帽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写的是蝉子头部的下垂的触须。蝉子居于梧桐高处,饮清露,歌声远扬,却不是凭借秋风之力。
不难看出,其意是蝉声远播,全凭一“高”。高是蝉自己处于高处。虞世南难道是自况于位高权重吗?绝不可能。这首诗是说,君子高洁,自然声名远播。为何说是君子呢?一个“清”字,显露了山水。
那么,虞世南有资格谈君子之道吗?其德行才华配得上一个“高”字吗?答案是肯定的。
虞世南活了八十一岁,在古代,这是惊人的。他的一生很精彩,他是个地道的“三高”之人。
第一是位高。他出生于陈朝名门望族,其父为虞荔,养父为虞寄是陈朝中书舍郎。少时精学,名重一时,先后效力于四个君主领袖:隋朝杨广、宇文化及、农民军窦建德、唐太宗李世民。尤其是李世民,对其十分倚重和赏识,任命其为弘文馆学士、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虞世南实际上是皇帝近臣,言官。他敢说什么程度的话呢?比如,力阻为李渊修陵厚葬,李世民接受了。他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是何地位呢?据说由于他记忆惊人,唐太宗视他为活的“文件”。其去世以后唐太宗痛苦不已,说宫里再无人可以比得上他。甚至梦见虞世南后,哭言子期伯牙之事。应该说,不亚于曹操之于郭嘉。
虞世南是古代少有的官场“不倒翁”。 那么,他为什么能成为四朝重臣,备受青睐呢?
第二,才高。
虞世南是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少时优裕的家境,加之自己勤奋好学,所以终至于才高八斗。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谡齐名,其书法老师智永和尚是王羲之七世孙,虞世南深得王羲之书法真髓。其文章温婉曲蓄,善写应制文章,和房玄龄共掌昭告文书,是李世民御用十八文人之一。
虞世南历经四君,何以能成为常青树呢?难道是曲意逢迎之徒吗?非也!这就是第三个方面了。
第三,德高。
百善孝为先。虞世南幼年丧父,守丧服孝,由于心情悲凄,变得风吹欲倒。守孝期满,养父却被晋安太守所掳,他坚持穿粗布衣服,只吃素食,直到养父获释,才脱下布衣,开了荤戒。
尤其感人的是,冒生命危险在叛贼面前为兄求情替死。古有纪信替死于刘邦,唐有虞世南为兄请死。原来,宇文化及弑君篡位时,虞世南之兄虞世基其时在朝为官,一并将被杀。世南抱兄之身,苦求替死,伏地而行,其声悲号,其志磐岿,虽瘦骨嶙峋,形销骨立,手无缚鸡之力,然手足之情,无畏之气,义薄云天,为时人传扬。
虞世南之所以赢得李世民的器重,在于其磊落敢谏。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虽遇明君,如能若魏征、虞世南者,寡之也。和李世民谈古论今,虽一字之谬,也必争。力陈太宗当戒除骄傲之心,居安思危,太宗肃然纳谏。上文提到,劝谏薄葬高祖,虽有触怒之险而屡次进言。
虞世南更有佳话,数次拒官。其一,年轻时与兄虞世基名重一时,杨广相召,他以老母需要赡养为由避之。其二,李世民登基后,请辞隐退,反被擢升,坚辞不受。
难得的是,其清心寡欲,节俭低调。无论穿衣还是饮食,虽居显贵,却不以俗念,不改性情。
虞世南当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君子,因为其毕竟是居庙堂之高的政治家。不过,他自己一定是以君子自居的。
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这一点无可考察,因年代久远,查无所据。但是,这并不重要,无论是年轻时的自我激励,还是成熟以后的喟叹抒怀,甚至是年老以后的回顾总结,或是某种特定情境下的即兴而为。
虞世南所见所闻甚多,为何独独选择蝉来作为意象呢?这是因为意象的产生中的类似联想。
这蝉与虞世南自己最相似。从外形上看,蝉的头下的触须酷似官帽带子。从位置上看,蝉位于桐叶疏疏之处,可见其高,与自己位高才高品性高相似。蝉声远播和自己声名远扬相似。蝉的声音很响亮,和自己的影响显明相似。所以,没有比蝉更能寄托自己的情怀的了。
不过,每一个人心中的蝉是不一样的。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是情感的作用,每个人的情感世界是个性化的。毕竟虞世南是个清正而刚直的人,所以才选择了“饮清露”之蝉。
要借蝉明志,诗人选择什么词语就必须要很用心了。除了上文所说的“清”字,“出”字似表蝉声如流,“自”字表声名远播无须外物的力量。词语和意境浑然融合。
如此看来,之所以这首诗能成为唐代咏蝉“三绝”之一,盖诗人、意象、用词皆极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