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有三千烦恼,不如拈花一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从老师的角度而言,确实该如此。而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又应该如何?
课上,许师讲到,学琴如参禅,故以禅攻琴。字面上理解很是容易,但是能否真正参透,这又是另外一回事,故一笑置之。孰知被许师觉察,他还洋洋得意地说:“拈花一笑,你懂我……”相视一笑。
老师尚且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那学生应该是“不愤不语,不悱不问,不如拈花一笑”。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真正搞明白,不应随意表态赞同或者反对,一切尽在一笑间。
孔子的弟子曾参,虽然反应慢但他能下苦工,“吾日三省吾身”,孔子的学生中,颜回最聪明好学可惜天命不长,不然孔子的学说,会发扬的更好。但曾参舍得下苦工,对孔子的学说理解很透彻。孔子对他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回答理解,无须长篇大论自己的理解,而孔子也没有继续追问,这种师生间的默契何其难得。那曾叁是否真的理解了呢?同学们问,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言以蔽之,大道尽在其中。后来曾参写了《大学》。
不愤不语,不悱不言。
当然,孔子的赞赏也不是盲目的,该表扬的表扬,不该表扬的不乱加表扬,否则就是误导。当学生有了错,他也会予以批评,让其及时改正。学生宰予,极善言辞,是言语科高足,但华而不实。早被孔子看在眼里。有一次他白天睡懒觉,孔子大发其火,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何诛?”(〈〈公冶长〉〉)冉求做季氏家臣,为季氏搜刮了大量财富,孔子对此极为不满,号召学生都去攻击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孔子批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再如“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孺悲曾向孔子学过礼。后来他做了坏事,孔子便借他来访的机会,劝告他。托病不见,又鼓瑟唱歌让他知道自己并没有病。这些批评非常尖刻,毫不了留情面。唯其如此,才会醍醐灌顶,令他们猛然醒悟,痛改前非。对学生 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孔子批评得则较温和较委婉。有一次,鲁哀公问宰我作社神的牌位是用什么木头做成的。宰我告诉他,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到这里已经答得很完美了,他却又几加了一句,说周朝之所以用栗木,意在使百姓战栗。孔子听说这件事对宰我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虽宰我多说了几句,但并无大错,所以孔子没有过于责备。子贡平时喜欢议论别人的是非长短。孔子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呀,难道你就那么好吗?我却没有这闲功夫。见《宪问》)委婉地劝戒子贡,要把精力用在提高学问道德上,而不能整天对人评头论足。
有些学生聪明而又调皮,喜欢提一些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