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暑假中,孩子们坐拥了一大堆童话书籍,什么《迪士尼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精神食粮如此之丰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过去我们所处的那个贫瘠的时代,几本印刷粗糙的小人书,和亲人们口授的故事,仅此算作了我的童话世界。
亲人们的口中讲述最多的故事就是家乡的大山——昆嵛山。它有着太多的传奇,唤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那是战争年代的"红色之忆",红色土地上,创造了无数的英勇壮举。就像小说《红高粱》中讲述的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那段抗战的历史,也成为了前辈口中的一段"亲历"。
昆嵛山处于威海文登与烟台牟平之间,离我母亲的家乡不远,上世纪30年代,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跑鬼子",后来又经历了解放战争炮火的洗礼。纷乱的年代,这块土地的人们坚若山间磐石,为了追求自由美好而奋力抗争。
昆嵛山发生的故事,是深植在母亲的脑海中的。如今每每播放抗日题材的影视剧,总能勾起老人对往昔的追忆。母亲说:"在她五六岁的年纪,经历了"跑鬼子",那些日本兵长相与中国人无异,但长枪与东洋刀配上身就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他们进村大刀一挥"鸡飞狗跳",枪栓一拉就是杀人,对中国人肆意欺负"。母亲说:"当年"跑鬼子",姑娘家最忧心了,怕被东洋人糟蹋,家人会把女儿乔装一番,辫子盘成发髻,脸颊抹上抹上锅灰,然后蜷缩在逃难的铺盖卷里,之后全家人齐刷刷的坐上去拼死保护"。
让鬼子早日滚出去!那时的老百姓数着日子巴望着,像是盼星星、盼月亮般盼着自己的军队能将侵略者打跑……后来胶东地区出了抗日英雄任常伦,给咱中国人出了口气。作为八路军排长的他,在与日军进行的战斗中,手榴弹用完了,子弹打光了,毅然带领着战士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他一人连续刺死了五名日军,终因寡不敌众中弹牺牲。23岁的忠魂永远留在了大山上。这是小时候父亲常讲给我听的一段故事。显然老人错将昆嵛山与英灵山混在了一起,可那又何妨?胶东哪座山不是英雄山?哪座山上没有英雄的传奇?
昆嵛山,就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山脚下的英雄广场与革命纪念馆,陈列了大量的英雄事迹。无论是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这里为中国革命之路铺就了一块块红色的基石。人民群众就是这红色历史的创造者!就如同我父母亲前辈身上所秉承的,这里的人们具有善良的传统、爱国的情怀、和睦的亲情、淳朴的民风,始终存有一种缔造新生活的精神渴望。纵观脚下的土地,这里曾是胶东革命的摇篮,这里打响了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组建了解放战争主力集团军、涌现了几十位共和国功勋将军,而对于我最深刻的红色教育却是一部电影《苦菜花》。
参观昆嵛山革命纪念馆,文学作品《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三花"的故事,占据了一个大展厅,不少人还记得《苦菜花》以及《山菊花》的故事,主人公"冯大妈"以及"桃子",人物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深入人心……他们的身份无一例外的是"革命者家属",由最初的同情革命、到理解革命,再到最终的支持革命。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冯德英,是扎根在胶东土地的本土作家,是与我的舅舅并肩战斗的一位挚友。舅舅生前多次对我讲:"冯先生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在革命战争时期都能找到其原型,其中还有自己家人的身影"。与中国革命休戚与共,培养了一个好作家;"苦菜花开"的歌曲传唱,也成为了对先辈们的致敬与缅怀。
昆嵛山之行,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把我从小听到的故事,变成了实地实景的历史触摸。至此理想已不在浩淼,现实却此般亲切,这清秋浩气,山高水长,将会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