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我们知道肯定是指水湿,湿在中医概念中同样可以分为“内湿”和“外湿”。
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人体运化水液的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去控制以致津液停聚而形成内邪。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我们喝的水,经过脾胃的运化,化为津液,上下循环,其精华便滋润了整个身体。
多余的水分会下输到膀胱,经过膀胱排泄出体外。如果身体瘀堵导致水上下循环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人体内多余的水分排不出去,就会停留在身体的某处,产生湿。
所谓热,则是一种热象。它来自于夏秋季节的气候与环境,湿热之邪或是湿与热合并入侵入体,这是因为体内的湿无法祛除,日久则化而生热,因此,湿与热经常是相生相伴的。
湿热是一个什么现象呢?我们举个好理解的例子。农民们在收获的季节会把收回来的稻谷晒干,加工后就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大米。
在晒稻谷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突然降雨。来不及收回的稻谷先是被暴晒,再被急雨打湿,这时用手往谷堆里一摸,稻谷又湿又热。这种湿热的稻谷如果不能及时再晾干,很快就会发霉或者长芽,就不能食用了。
我们体内的湿热也是这样,是威胁健康的大隐患,湿热停留在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出现相应的麻烦。长期处于湿热的人往往有患糖尿病、高血压的危险。所以说,湿热不除,身体就不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