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踪迹(25)军事篇 军事防御
城墙,主要的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也指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
城墙作为城市、城池和城堡的抵御外侵防御性建筑,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墙从结构和功能分,主要由墙体、女墙、垛口、城楼、角楼、城门和瓮城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城墙外围还有护城河。
中国古代城墙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实、夯实筑成的,用当地黄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紧固,一层一层地打,每层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为把城墙做得坚固耐久,城墙墙面不做成直线,而是上部墙面向内收起成为“侧脚”。
城墙的厚度,下部为四米,上部为三点五米,高度大约七至十米不甚相同。夯土筑城的城门与角楼处,修建一层房屋,作为城楼,它也是一种防御性设施,可窥视敌人,也可射箭或打枪。
城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中外皆是如此。但中国古代城墙的广泛应用与丰富内涵,其他各国与民族所远莫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