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东野圭吾代表作《恶意》,如果你看后喜欢,也别忘了打包抱走哦!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很多书籍作品中,这句话的验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东野奎吾的小说,从艺术的层面中去看,也赋予了很浓厚的人性色彩。
从人性出发,也在人性的思考中结束。作品《信》和《白夜行》,真切地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正反两面。
把情感注入到了不同的作品里,在复杂难以揣测的人性中,东野圭吾做到了人性的无限扩大。在他的作品《恶意》中,更能让我感受到,人性的负面能量贪婪与嫉妒,能使人变得多么疯狂。
和他别的作品不一样,《恶意》这作品内容主题有些简单,一个杀人犯罪,犯人被逮捕的事件。只是事件看到表面和真相,因人性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差。
01
被杀死的名作家日高邦彦
著名小说作家日高邦彦,是个成名已久的小说作家,拥有许多优秀作品和高人气,还有个幸福的家庭。
坐拥奖项和众人赞誉,日高邦彦处于自己人生的高光时期。但在一个凌晨,他却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家里。
在事故现场并无发现关于凶手的痕迹,警察加贺恭一郎现场意外发现的烟头,与作家日高邦彦好友野野口修吻合。
野野口修的口供的几处纰漏,也让加贺恭一郎顺利确定了野野口修是杀害日高邦彦凶手。
在证据、时间线吻合的情况下,野野口修承认自己犯罪的事实,但对犯罪动机却绝口不提。这成为案件的一大谜点。
02
扑朔迷离的犯罪动机
用三分之一的篇幅,就完成了案件谜底的揭晓。但在犯罪动机的描叙中,才是《恶意》整一本书的最高潮之处。
在野野口修的住所里,加贺恭一郎发现了日高邦彦大部分作品的手抄版,还有最新作品后面的剧情内容。
单身的野野口修住所里,还有女性衣物以及日高邦彦妻子的照片,遮遮掩掩的犯罪动机,成为了加贺恭一郎追寻的“真相”。
在被证实后衣物是初美之后,野野口修也承认了犯罪动机。
因为他自己出色的个人写作天赋,在第一次把作品给日高邦彦的时候就遭到嫉妒。同时因和日高邦彦妻子相互爱恋,被日高邦彦抓住了把柄。他为了不遭到报复,成为日高邦彦的枪手。
而会对日高邦彦下手,除了个人还有初美的意外死亡。
反抗无果后的冲动,杀害一个一步步压榨自己,靠剽窃成名的可恶之人。似乎成为了整个事件的“真相”。
03
恶意,原罪的无限扩大
野野口修从杀害好友的凶手,反转成为被逼无奈杀人的弱者。而受害者日高邦彦,沦为舆论中的死有余辜。
案件的作案动机和所有重要的人物,似乎已经浮于水面。但事件的真相,比想象中更加难看,恶意让人心寒。
在加贺恭一郎的调查下,事实上野野口修从不是日高邦彦作品的枪手。和日高邦彦妻子初美,也从没有过相爱相处的经历。
犯罪动机的一切证据,都是野野口修精心设计的伪造。年少时的偏见和成年后的不得志,引燃了野野口修的嫉妒,是他杀害好友日高邦彦的唯一动机。
但野野口修内心深处的恶意,让人不寒而栗也难以理解,恶从何而来?以至于谋害了好友的生命,还在计划中让好友死后身败名裂。
04
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
恨你,抢先我实现我的理想;恨你,那么善良隐瞒我猥琐的过去;恨你,拥有我想拥有的优渥生活,幸福家庭;恨你,前途一片光明。这便是野野口修对好友日高邦彦恨与嫉妒的来源。
在整本书中,最让人背脊发寒的不是野野口修的杀人犯罪,而是导致杀人犯罪案件的动机。嫉妒带来的心里扭曲,让他把自己生活的所有不幸,归于功成名就的好友身上。
用自己的一步步谋划,意图用一次同归于尽改变自己的生前所有的命运。“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正如书中所写“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连好友死后都要算计好,用自以为是的遭遇,为自己的恶意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人性之恶,让人心寒。
鲁迅也曾说到,“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国人。”
在宣泄不忙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去洞悉人性?人固有善恶分明,但人生并无黑白之分。恶人也有回头之时,善人也会在心中萌发恶意。在知晓人性黑暗中,才会更加珍惜真情与温暖!
作者介绍:十四,95后上班族;独立自媒体创业者,是总有一天会拥有百万粉丝的小UP主;分享个人自媒体创业经验干货与书评,情感小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