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喜欢上了一本书—《我们都一样 年轻又彷徨》,看过很多类似的书,但这是第一次看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写青春记事。也许正是因为作者是。两个只比自己大一岁多的男生,他们的故事正好是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才让整本书更加吸引我吧。差不多的年纪,差不多的心情,相似的想法,相似的成长。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
最近喜欢上了一首歌——《慢慢》,听过很多人翻唱,也听过一些改编版,但只有原唱听着最有感觉。也许只有张学友那般撕心裂肺是,似喊的唱法,有点沙哑的、浑厚的,成熟男人的嗓音去诠释,才让整首歌更能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吧。“心慢慢疼慢慢冷,泪慢慢流慢慢收,寂寞的夜独自承受,慢慢慢慢没有感觉,慢慢心变成铁。”
我们都一样,慢慢就习惯了成长的代价是无数的分离。十一二岁便去寄宿学校读书的我,第一次体验到了分离。每周最痛苦的时候,便是周天中午饭过后,挣扎着回学校的那一两个小时。无论怎样地哭都没用,无论怎样地闹也没用,我还是必须独自一个人回学校,一个人一遍又一遍地往返于家与学校间那50多公里的距离。那个时候,似乎忘了,我是那个上小学第一天就可以一个人坐十几分钟公交车去上学的自己。直到上了大学我才明白,提前适应离开父母的好处。我不会再过多地去抱怨学校的住宿条件有多烂,反正再烂也烂不过高一挤十四人间,夏天仅靠两个晃晃悠悠转着的挂扇过日子的宿舍。遇到问题了不是只知道打电话回家让父母操心,我可以自己淡定地去解决,靠自己的能力也好,花钱解决也罢。
我们都一样,慢慢就习惯了有些人明明不在身边,却总能刚刚好就出现,又刚刚好就走开,不管以何种方式。我是个愿意相信世界上好人更多的人,事实上生活中遇到的好人确实更多一些,我希望能将其原因归结于自己是个爱笑的女孩。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爱笑的女生,运气都不会太差。”尽管,上大学前早已适应了住校生活;尽管,胖乎乎的自己能够亲力亲为做好所有的事情。然而,总有那么些可爱的人,时不时就冒出来给予我关心与照顾。新闻上刚刚报道地震了,兰州有震感,一个电话就打过来了:“你还好吧?怕吗?没关系,很小的地震,别怕哈。照顾好自己。”降温了,短信和电话又来了:“降温了,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其实,我能明显地听出电话那头重重的鼻音。快要考试了,空间留言板里总会有那么几条:“考试加油哈。”如此简单实在的鼓励。放孔明灯的时候,记得把我的名字也写上去,再加上几句祝福的话语。我外出实践时,知道我在陌生的环境里怕黑,就会强忍睡意陪我熬夜聊天,逗我开心……还有一些则是很霸道的关心,出现和消失得很突然,我会想“这人是不是吃错药了,啥时候变得这么体贴了?!”我知道,谁都没有义务要对我好。有时候也会想,我能给予他们些什么呢?除了笑。好像,我们约定过的一起玩耍、一起旅游,我承诺过的手绘阿狸表情集、录音做视频……这些我都还没做到,都还拖欠着。
我们都一样,一样地呱呱坠地,一样地点滴成长,一样地看着这个世界风云变幻。慢慢,我们便习惯了,习惯了享受家人宠溺自己时的温柔眼神,习惯了看待成长路上来来去去的重要或不重要的人们,习惯了接纳时而美好时而昏暗的社会里摸爬滚打的傻呼天真的自己。
我们都一样,慢慢就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