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看完了,有些章节确实让颇为感动。
我不是喜欢追大热作家的人,东野圭吾的作品除了这部,上一部还是《放学后》。
作为悬疑小说的网红作者,这部《解忧杂货店》并没有让我觉得出乎意料,相反很多情节设置的偶然性,让我觉得还跟《放学后》如出一辙。
我或许浅薄,不懂作者风格的延续性。
这么多年后的作品,从情感的把握和细节的呈现来说,却是值得推敲赞许。
地域文化不同,自古以来在我们国家传承着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无疑壮大了我国的饮酒文化,让我们享誉世界,同时也壮大了屡教不改的酒驾之徒。
但是倾诉与吐槽,一向是我们排忧解难的不二法宝;
当年苏东坡仕途坎坷,也唯有与苏辙往来书信,才得以排解抑郁。
当然古时也曾有“一纸情柔,两处闲愁”的凄美。
别人不说,单拿我来说,早在十几年前,我们还是与书信递送情书啊、小抄啊、某某人的坏话啊,某某老师的搞笑语录啊。
然而,如今互联网联动了世界,我们从之前跟朋友吐槽倾诉变成了树洞。
将一肚子晦涩的“垃圾”倾吐给互联网对面的那个人,似乎能让我们的心愉悦不少,轻松不少,从而有许多秘密可以从心中绽放成烟花,不至于压抑在角落,久放成尘。
解忧杂货店当然是书信传书解惑的例子,加上了近几年被玩烂的穿越梗,不知怎的多了许多怀旧风,一边读书,我的脑海都在自动成像。
看到了古朴的街道,泛黄的挂历,斑驳的招牌,西边橘红色的夕阳,和永远不停的蝉鸣。耳边响起了南拳妈妈的那首《小时候》。
其实这个故事真的很简单,作者用了倒叙,插叙等等写作方式,把发生在一个小镇、一个收养院里的所有人,编织成一个命运之网。
这么近,那么远。
浪矢老爷爷是善良醇厚的;他年少的情人,曾经丸光园的院长是一个执着温暖的人。
相知所以相爱,相爱未必相守。
两个得不到爱的人,却将自己的爱奉献了出去,圈成一个不易破灭的梦。
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一个不曾与之发生羁绊,这或许是宿命论,但这也是两位老人另一种方式的相逢相聚。
就像书中所说,冥冥之中,将丸光园与浪矢杂货店相连。
套用一句歌词,如果这都不算爱,还有什么好期待。
书中有列举了几个例子。无非都是面对工作、生活、人生、成长等方面的抉择。
就像书最后一页浪矢爷爷的回信所说:那些来咨询问题的人,他们都是迷途的羔羊,他们手上都有地图,却没有去看,或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是啊,其实每一个问题我们心中都有答案。无论是书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我们。
但为什么我们还是急于寻求别人或者树洞的帮助呢?
我猜,虽然我们人已经脱离了猿人社会的群体生活很多年,外在已经十分独立自我。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心却很孤独。它还渴望着抱团取暖。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工作一天了愿意去酒吧与不认识的人推杯换盏;即使事不关己,也要在网上充当义愤填庸的键盘侠。
或用一个笔名,陈述自己的故事,与旁人开启不耻的话题或境遇,真的让人有安全感。
有一句曾经的qq签名体,用在这里我觉得恰如其分。“跟爱的人吵架,跟陌生人说心里话”
虽然现实生活中,没有真的可以穿越古今,解决一切问题,甚至连哪年房价上涨都可以告知的解忧杂货店。
但是我们这群怯弱的小蚂蚁,却都在尽力乔装打扮着自己,准备夜深了,在电脑上、在手机前、在酒吧里,发自真心的抒写着自己,或灵或肉。
渴望尊重、在乎、理解、认同;
所以才有了克郎与家庭的对抗;所以有了浩介与父母的叛逆冲撞;所以才有了晴美的坚毅顽强;
我必须承认,此刻我敲下这些文字,发表的看法,这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如何也说不出来的。
羞于表达,所以只能用文字代替自我,即使粗浅,但却真实。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一种小确幸。
隐秘的幸福。
那种被人珍视的感觉,胜过千言万语。
解忧的杂货店,其实就是陌生人的失乐园。